標題圖片

西漢海昏侯墓考古 氧化造成馬王堆千年藕片“消失”

發佈時間: 2015-11-24 08:33:16  |  來源: 央視國際  |  作者: tianmai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西漢海昏侯墓考古 氧化造成馬王堆千年藕片“消失”

記者15日從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現場獲悉,由於文物保護難度大,考古發掘中運用了低壓氧倉文物保護設備等大量高新技術,這在世界考古史上屬首次。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中國目前發現的結構最完整、佈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列侯墓園。經過5年考古發掘,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已出土上萬件珍貴文物,創下多個首次和“考古之最”。從14日開始,該墓進入主槨室考古發掘這一重要階段。

在主槨室考古發掘現場,雖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但主槨室仍保存得非常完整,並未被打開過。主槨室旁設有保衛嚴密的文保室,而在這裡,文物只是進行初步處理。

中國知名秦漢考古專家、國家文物局駐現場專家組組長信立祥介紹説,竹木漆器相對來説保護難度較大,需要飽水保護,離開土壤之後,時間一長文物會變形、腐爛。從墓地搬至文保房後進行飽水保護,最後展示需要把水抽走。

記者注意到,主槨室考古發掘現場最新出土了一組漆器屏風,上面有記錄孔子生平的文字及孔子畫像。由於漆器不能長時間暴露在空氣內,專家組在拍照後及時提取,隨後將這扇屏風打包運入實驗室。

信立祥表示,現場除了應急性保護,對於結構複雜和脆弱的文物,此次發掘廣泛採用了套箱提取至實驗室進行清理的方式,此法稱實驗室考古。如車馬坑、墓槨中的偶車馬和木質車馬的整體打包就是採用這種方法。

信立祥強調,考古發掘工作與文物保護工作是同時在進行的,但是在整個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始終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此次準備的低壓氧倉文物保護設備在全世界考古中是首次運用,以往常被用於導彈等高精尖産業方面。”

教訓:

1970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對這座古城的研究由此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至今産生了不少論斷,其中,有的論斷雖已成“共識”,但卻經不起科學的考證,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當然”。為此,我們有責任對它進行質疑,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馬王堆墓室裏有一雲紋漆鼎,將鼎蓋揭開時,見裏面有近十片蓮藕浸泡于水中。當漆鼎搬到墓坑外時,藕片頓時消失大半,至博物館後,全部消失。對這一現象有研究者認為:浸泡在漆鼎中的藕片能長久保存下來,推斷自西元477年漢墓下葬至1970年出土之時,長沙地區沒有發生過強烈地震。這一論斷缺乏科學根據,是站不住腳的。

從地震地質背景分析,長沙地區自晚三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以整體性、間歇性垂直運動為主,兼有向北西掀斜運動,也存在地塊間的差異運動。據史料記載和遺跡分析,這一地區曾多次發生破壞性地震。現今,有感地震時有發生。

導致藕片千年不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蓮藕片置於漆鼎裏,漆鼎在墓室之中,墓室于地表 20 米以下,層層密封,由此起到了相對真空保鮮的作用。墓室中的屍體尚且不腐爛,可見其保鮮技術之驚人。其二、即使發生地震,只要不是位於活動斷裂沿線上,遠離活動斷裂兩側的地域主要是整體性的構造運動,不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再者,地震振動時,地下工程(如防空洞、礦巷內、墓室等)的震感不如地面強烈。

導致藕片頃刻消失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搬運過程中造成的振蕩只是原因之一,還有更關鍵之處卻往往被忽視了,那就是漆鼎揭開蓋子後空氣、陽光的侵入,改變了藕片存放的環境,如氣壓、溫度、光照等,從而加速了藕片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如果説藕片在墓室中存放的一千多年發生的是量變的話,那麼當這種保鮮狀態遭受破壞後,就發生了質的飛躍。由此,千年藕片頃刻消失也就不難理解了。

由“藕片消失”推斷千年無大震犯了研究方法上的錯誤,這種錯誤類似瞎子摸象,以偏概全。由於研究方法上的錯誤,導致其結論也必定是錯誤的,不科學的。

責任編輯: 吳愛鳳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