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重慶建磚瓦廠挖出神秘巴人船棺墓似獨木舟

發佈時間: 2014-11-19 12:41:26  |  來源: 遼寧衛視  |  作者: tianmai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重慶建磚瓦廠挖出神秘巴人船棺墓似獨木舟

重慶晚報訊 巴人懸棺葬,世界聞名。你知道嗎?古代巴人除了懸棺葬,還有船棺葬,以船為棺進行土葬。在重慶境內,目前只在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壩發現了唯一一處巴人船棺葬墓葬群,神秘的是,墓葬群頭部全部向著江水。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為何全部頭枕江水?想要解開謎團,不妨到國內唯一的巴文化主題博物館———巴人博物館看看。

墓葬棺材像獨木舟

冬筍壩巴人船館遺址,現在是銅罐驛鎮政府辦公樓。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這裡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隨後,西南博物院考古專家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時代為戰國後期到西漢。

在眾多的墓葬中,17座排列整齊的墓葬引起了考古人員注意。這17座墓葬的棺材,看起來就像是獨木舟。由於外形像船,墓葬被專家命名為船棺葬。

“這也是迄今為止重慶境內發掘出土的唯一一處巴人船棺葬。”九龍坡區文管所所長袁文革説,同種類型的墓葬同期在四川昭化縣寶輪院也有出土。

可能是主人生前交通工具

陜西師範大學段塔麗教授在其論文《戰國秦漢時期巴蜀喪葬習俗》仲介紹,船棺葬是戰國到秦漢之際巴蜀地區盛行的一種喪葬習俗,也是我國古代一些傍水而居的民族特有的葬俗。

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以船為棺,是古人視死如生的體現。”袁文革介紹,古人認為,靈魂不滅,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裏像生前一樣生活娛樂,人們常常將死者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安葬,以便他繼續使用。而船,正是巴人先民最重要的生産生活工具。

巴人先民傍水而居,巴人經濟三大支柱———制鹽、丹砂和捕魚都離不開船,可以説以船為家。專家推測,這些船棺或者本來就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交通工具。

奇特的是,這些墓葬,頭部全部向著江邊。段塔麗解釋,這意味著他們是沿江水而來的人,頭枕江水,正寓意著靈魂的歸宿。

銅罐驛,和巴人先民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冬筍壩附近的小南海,當地人至今呼為亀亭子,即巴志所説“巴人立市于亀亭”之地。“銅罐就是銅鼎,銅罐鎮一帶,在古代應該是巴人的聚居區。”九龍坡區文史專家何承玖説。

巴人博物館免費開放

2004年11月,九龍坡區投入1500萬元,在巴國城修建巴人博物館。2007年4月,巴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整個博物館有藏品69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9件。在1500平方米的巴人、巴國、巴文化主題陳列展覽中,國家一級文物巴人船棺(展出為複製品),新石器時代的石耜、石斧,長41.8釐米的戰國時期巴式青銅劍等古老巴人遺物。這些和光電、影像等現代技術相結合,帶你穿越千年,一起回顧神秘的千古巴文化。此外,你還能體驗一把巴人的生活。現場制陶、喝巴人咂酒、看巴人舞蹈表演、射弓弩……

巴人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半到下午5點。 重慶晚報記者 羅靜

“炎炎夏日漸舒長,野岸悠遊暑亦忘。插竹試看江漲猛,平沙待學鳥書狂。心清自是清閒訣,身靜原為卻老方。無事且依古樹塵,閒看歸客送斜陽。”這首詩是清代龍為霖作的,見於他的《蔭松堂詩集》卷七《九龍灘別墅雜詩》組詩之八,描寫的是他的九龍灘別墅周邊情形與自己的閒適心情。九龍灘別墅,大約位於今直港大道端頭長江邊上。

龍為霖,字雨蒼,號鶴坪,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中舉,1709年成進士。遲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才通過多年候輪補缺,被選為蠻荒之地雲南太和縣(今大理市)知縣,後被擢升為雲南石屏州知州。繼任廣東潮州知府,籌建韓山書院,他撰寫的《昌黎書院碑記》至今還立於韓山師範學院內。任滿歸隱于鄉。用手指當筆寫字作畫,清代最有名的是高其佩(1660年~1734年),比龍氏略早。而龍氏的指書也聞名於世。“鄙人變法出新意,遠征似不如近取。”“蛇引蛟龍那復計,惟聞指間颯颯驚風雨。”“頭濡未敢學張顛,指動聊希逢異味。此筆由來天所賜,畢生用之無成毀。”“長槍大戟本無志,老來亦厭毛錐子。只恐視如回道人,謝卻黃金索吾指。”這是龍氏在《蔭松堂詩集》卷七《張彬儒邀飲面索指書濡墨揮灑聊博一笑》中的“自供狀”。

責任編輯: 吳愛鳳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