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紀錄片《水脈》第六集:國寶新生

發佈時間: 2014-10-20 10:01:33  |  來源: CNTV  |  作者: 楊掬  |  責任編輯: 楊掬

 

武當山腳下,正在上演空前的奇觀。

一座龐大建築將從地平線升起。屬於武當山九宮之一的遇真宮,這座建於明初的著名道觀,在靜靜矗立了六個世紀之後,迎來又一次重生。

這是南水北調中線規模最大的單體文物保護工程,耗資兩億元,僅前期準備就歷時三年。

遇真宮以東十幾裏外,這片無際的水域,就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它將從2013年開始擴容蓄水。

丹江口水庫周邊,方圓300多公里的區域將被永久淹沒。淹沒區內,包括遇真宮在內的200余處地上、地下文物將何去何從?

經過文物部門調查、審定,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工程涉及的重要文化遺存、文物共計710處。這是將是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文物拯救行動,它對於文物工作者和工程建設者都是一次巨大的難題。一切都在時間的推移中顯得迫切而焦灼。

時間進入2011年,有關武當山遇真宮的保護方案依然沒有定論。此時,丹江口大壩已經于一年前全部加高到頂。拯救遇真宮,已經迫在眉睫。擺在古建築保護專家面前的有三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最簡單——拆遷重建。 但這個方案一提出,就遭到多數人否決。因為異地搬遷不但使遇真宮失去了所依存的人文與自然環境,也破壞了古建築真實的原貌。

文物部門提出了第二種方案:築堤圍堰,做法是在遇真宮前修築一道長堤,與水庫隔開,這樣既能避免宮殿被水淹沒,又能保持古建築的原貌。但專家調研後卻發現,該方案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弊端——當蓄水到達遇真宮腳下,四週的堤堰就時刻處在決口的危險中,而在雨季,大量積水難以排出,也會造成嚴重的水患。

在第二種方案遭到否決後,專家們又提出第三種方案:原地頂升,也就是將包括東、西宮遺址在內的佔地五萬多平方米的遇真宮整體抬升15米。這樣可以最好地保留遇真宮的原始面貌,但是耗資巨大,工期過長,且施工過程風險重重。

在參考了全球多個文物搬遷案例之後,經過長時間反覆探討,專家們的思路開始向一種新的設計聚攏:將遇真宮的三座宮門原地抬升15米,其餘建築則予以拆卸,待填高土方後,再按原樣復建。

而早在2006年深秋,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到第二年時,一支考古勘探隊就走進河北磁縣西南部的古墓區,帶隊的朱岩石博士,常年駐紮在這裡開展考古發掘,他們在北朝墓群有了新的發現。

這座編號M003的古代墓葬,恰恰處在未來南水北調中線幹渠的中心位置,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墓室西側,考古人員發現了完全朽壞的一棺一槨,棺內有一具人骨。棺槨東側,分佈著144件彩繪陶俑。

縈繞在朱岩石心頭的疑雲始終揮之不去,M003號墓的主人到底是誰呢……?

幾乎與此同時,一項發掘任務擺在考古隊領隊馬俊才面前。在河南新鄭市城西的郊野,埋葬著歷代南韓國君和貴族,南韓曾強盛一時,名列“戰國七雄”,但最終被秦吞滅,六國之中第一個併入秦的版圖。

位於新鄭西部有兩座並排挨得很近的封土堆,當地人稱“胡莊大墓”。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將從此穿過。從地理位置判斷,它處在歷代韓王陵寢墓群範圍之內。它會不會是南韓國君和王后的陵寢? 馬俊才開始了神秘的發現之旅……

而在湖北武當山,邊智慧被任命為遇真宮頂升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他所在的研究機構承接了這項極富挑戰的文物工程。幾個月來,邊智慧一直在武當山與石家莊總部之間奔走。2012年8月1日,遇真宮即將開始頂升。

12台千斤頂蓄勢待發,但是能否成功地頂起,仍是未知。

1100噸重的西宮門,從它矗立了600年的地面緩緩升起。而之後頂起的山門更是重達4600噸。遇真宮平均每天以十幾釐米的高度上升。按照工程計劃,它將在五個月後抬升到15米的預定高度。然而,意外發生了……。

本集重點講述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文物發掘與文物保護。全片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武當山遇真宮的整體抬升、這一難度極大的單體文物保護措施為主線,講述整個施工範圍內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文物工作者夜以繼日的工作,終於搶在工程通水前完成了發掘整理工作,許多發掘項目名列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中,大量珍貴的中華文明遺存得以在現代工程的實施中重見天日。

責任編輯: 楊掬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