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科學家用2.55億年前化石證明吐魯番曾經很涼快

發佈時間: 2014-08-06 12:38:29  |  來源: 遼寧衛視  |  作者: tianmai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科學家用2.55億年前化石證明吐魯番曾經很涼快

到過吐魯番的人,感受最深的就是40攝氏度以上的酷熱。那裏,一直是“火焰山”嗎?

2012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軍、博士研究生萬明禮、密蘇裏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晚教授等人,在新疆發現了一種“斯氏具隔髓松木”化石,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還原了2.55億年前的吐魯番—哈密盆地的“清涼往事”,那裏溫暖潮濕,年平均氣溫在12~1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在900~1240毫米。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上。

這棵“樹”年輪不明顯

“這就是我們研究的木化石。”王軍的電腦裏有一張圖,圖中的硅化木化石,直徑15公分左右。

“它其實是一棵生活在2.55億年前的松柏,如今已經滅絕了。它應該很長,我們只發現了其中的一部分。”王軍説,他們的研究對像是一種松柏類的化石,它活了多少歲,它是怎麼死掉的?這些都無法知道。可以確定的是,這棵樹生活在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之前的1000萬年,在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中,它屬於已“消失”類。

王軍他們把這棵樹取名“斯氏具隔髓松木”,以此紀念中國古植物學和陸相地層研究的先驅斯行健院士。他們化石切片,在顯微鏡下細細研究。時光過去了2.55億年,但樹的木質部細胞依然完整,上面的細胞孔,有大有小,中間還有一個個的小間隔……“這棵樹的生長年輪不太明顯,化石上的細胞大小是漸變的。”萬明禮説,借助顯微鏡,他們還發現了這棵樹“生前”狀況並不太好,它被螨蟲啃噬,身體裏到處是螨蟲的糞便。

2.55億年前,吐魯番年平均氣溫為13℃左右

“植物是氣候變化的‘溫度計’,當時的古氣候、古環境怎麼樣,通過植物能解讀出來。”王軍介紹,對於吐魯番—哈密盆地的古氣候,楊晚教授已經研究了10年多,之前,科學家們通過對植物周邊岩石圈、土壤的研究,推測出了那裏古氣候的大致情況,但一直缺乏植物學的佐證。

事實上,植物對氣候、二氧化碳比較敏感,雨水多、溫度高的時候,樹木生長相對快,木化石中的細胞會比較大;而天氣冷,又比較乾燥的時候,樹木生長就會比較慢,木化石的細胞就會比較緻密。

通過對“斯氏具隔髓松木”化石的研究,萬明禮還原了2.55億年前新疆吐魯番的氣候。“那裏不是天然的火焰山,2.55億年前,那裏很清涼、潮濕。”萬明禮説,那時候,吐魯番-哈密盆地處於北緯50度左右,且年平均氣溫在12—14℃,年平均降雨在900—1240毫米。

而現今的吐魯番盆地氣候形成原因,萬明禮認為,可能和博格達山脈的出現有關。距今2.5億年前左右,由於塔裏木板塊與準噶爾-吐魯番微板塊的碰撞,加上中、新生代板塊運動碰撞、擠壓,形成了博格達山脈。“博格達山脈的出現,影響了大氣環流,阻擋了帶雨的雲塊,造成了今天的吐魯番盆地的乾旱。”

對於這次研究,王軍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探究距今3億年到2.5億年期間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繁盛之後突然絕滅的原因。“斯氏具隔髓松木就是在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前消失的。當時,世界上95%的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陸地生物都在‘短期’內神秘消失。”(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責任編輯: 吳愛鳳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