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發現中國最古老天壇 置身群山環抱之中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4-02-18 內容來源: 遼寧衛視
阜新發現中國最古老天壇 置身群山環抱之中
北京的天壇,無人不知。它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然而,經考古學家發掘鑒定,早在5000年前,我國“最早的天壇”和“天壇的雛形”在阜新胡頭溝紅山文化遺址。
參加兩次挖掘的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研究館員、館長石金民證實説:“當時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紅山文化古玉C形龍的發現者孫守道,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遼寧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孫守道認為,阜新胡頭溝遺址發現的這種祭祀建築,反映了5000年前人們的‘天圓地方’觀念,也是我國史前時期宇宙觀的實物體現,與後來北京天壇的營造方式有著傳承關係,因而堪稱‘最早的天壇’‘天壇的雛形’。”
前日,北國網、遼沈晚報記者在石金民的帶領下,來到位於阜新市與朝陽北票市交界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化石戈鎮胡頭溝村。河西村北,一座並不算大的饅頭山側立在路邊。
“山頂上,就是胡頭溝遺址!”石金民説。這裡是群山環抱之中的一大片開闊地,開闊地中央突兀起一座饅頭形的山包,由於山腳下牤牛河千百年的沖刷,饅頭山已經被“削”去了大約一半。
“阜新地域,由東向西廣泛分佈著紅山文化的遺存。特別是眼前的胡頭溝紅山文化遺址,經過1973年和1993年兩次正式發掘,清理出眾多玉器和一座大型祭壇,而且這裡整體是以一座大型墓葬為中心的墓葬群。其中,出土的玉器墓是首次確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石金民講。
石金民介紹,從墓葬角度看,中心墓裏是一長方形石棺,東西向,以薄石板鋪底,以較厚的石板砌築,墓上積石,也就是“積石為封”。第二座墓葬位於環形石圈之外。第三座和第四座墓葬規模較小,位於中心墓南側。結構特點是先造主墓,然後在主墓四週以石圍圈,用加工規整的石塊砌築冢臺和冢界,冢界一般為三層,由外向內層層疊起,形成臺階狀,即三環臺階。同時,界定出積石冢的明確框界,框界平面呈方形。
“這是迄今發現的紅山文化規模最宏大的一座祭壇!”石金民在現場介紹,建造在圓形饅頭山頂的祭壇最高點是一座圓形主墓,接下來依次分三層,基層南北長32.75米,中間層南北長13米,上層石圍圈殘留5米有餘,內外圈相距1米。
“1993年我參加發掘的時候,祭壇東墻還有殘高1.2米,墻體厚度0.8米。緊靠最外道墻體的外側,還擺放著一排78件彩陶筒形器,每件筒形器裏放著一兩塊河卵石,上面蓋著薄石板。整個祭壇的東側,還有一條專為祭祀的人修築的登壇甬道。”
當年,這些古墓裏出土了玉鳥、玉鸮、玉龜,還有玉璧、玉鐲……這是一處玉器葬墓地,發掘隨葬玉器16件。這種只見玉器不見其他隨葬品的墓俗制度,體現了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唯玉為葬”的禮俗。
責任編輯: 吳愛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