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疑似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浮出水面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2-19  內容來源: 遼寧衛視

疑似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浮出水面

  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陵陪葬坑,首次發現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的石頭盔、石馬甲。考古人員表示,這個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編號K9801的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帝陵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陪葬坑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

K9801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隊對該坑進行試掘,發掘面積為145平方米。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聯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

石甲胄的製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石料的開片及製作甲片的粗坯;細緻打磨基本形成的片體;鑽孔與拋光;編綴成形。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也就是説,製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其所費勞動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規模也由此可見一斑。

地下“軍備庫”或藏上千件石甲胄

文獻及考古資料表明,我國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皮革為原材料。而此次發現的這些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並用扁銅絲聯綴在一起。甲片未被疊壓的邊上有一道抹棱修飾甲片,未被疊壓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疊壓更加互相貼合。這些鎧甲和甲胄形態精美,製作工藝高超,但並不是實戰裝備,而是根據“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為秦始皇陪葬的明器。

石質鎧甲的規格、形制和編綴方法與實用鎧甲一樣,它比秦俑身上模擬的鎧甲更為形象,使人們對秦甲的形制和編綴方法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把它與秦俑身上的鎧甲雕塑結合起來,就可以看出秦代已經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系列鎧甲形制。

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的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首次發現石馬甲石胄

考古人員表示,這批石甲、石胄製作精緻,且規格、形制、編綴方法都與實用甲胄一樣,它們的出土,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尤其是石胄和馬甲的出土,更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填補了秦代考古資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胄是古代作戰時戰士所戴的頭盔。K9801首次發現秦甲胄的實物,填補了秦代甲胄實物資料的空白,並且用銅絲和石片編綴製成的石質甲胄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石馬甲的形體及甲片特別大,全甲約由頸甲、當胸、身甲、搭後等部分組成,殘長約1.8米,是馬的披甲。“應該是戰車車馬的馬甲。”考古專家稱,這種類型的鎧甲應該只是披在馬身上的,因為頸甲和身甲兩側末排的甲片之間未發現相互聯綴的跡象,而且頸甲與身甲的展開寬度遠遠不足以將馬體包合。在使用時,有可能是用一條或幾條長帶子從馬頸和馬腹下將馬甲固定在馬身上,起到防護作用。

責任編輯: 吳愛鳳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