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發現磚刻銘文 記載瘞埋佛牙佛骨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3-08  內容來源: cctv-13

 

佛牙佛骨舍利

在涇川縣唐代大雲寺遺址發現的佛教造像窖藏,經文物部門近一個月的發掘清理,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已從一處佛教造像窖藏中出土各類單體造像、造像碑(塔)等一大批珍貴文物;同時在窖藏附近發現一座疑似地宮遺存,出土宋代陶棺一具,磚刻銘文記載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瘞葬佛舍利。省內外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是古絲綢之路上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大雲寺遺址新發現佛教造像窖藏

2012年12月31日,涇川縣城關鎮共池村村民搶修道路時,在大雲寺遺址發現石刻造像,隨即停止施工,並報告當地文物部門。涇川縣委、縣政府接到文物部門報告後,立即安排相關部門做好現場保護工作,確保文物安全,並逐級上報省、市文物部門。甘肅省文物局當即指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文物發現情況進行實地勘察。

經省文物局及省考古所勘察,確認該遺存為一處佛教造像窖藏。從1月5日開始,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存進行搶救性發掘。截至1月24日,發掘面積40平方米,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宮遺存、穹窿頂遺存各一處,共出土各類單體造像、造像碑(塔)240余件(組),主要為石造像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經幢等。

從現場清理情況看,佛教造像窖藏坑開口距地表1.5米,南北2.4米,東西1.9米,坑深1米。坑內造像大體分三層擺放,大型造像佛頭朝南面向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於四週。出土造像多殘損,造像形式有單體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題材有立佛、立菩薩、弟子、天王、二佛並坐、維摩文殊等,造像多表面施彩。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間,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間。專家認為,出土造像時代為北朝、隋、唐、宋,以北朝至隋唐時期居多,初步判斷該窖藏坑為宋代所埋。

磚銘講述兩僧人埋葬佛舍利過程

此次發掘清理過程中,在窖藏坑東側又發現一座疑似地宮遺存,該地宮遺址東西長1.95米,南北寬0.85米,地宮內出土長0.45米陶棺一具,內有木匣。在陶棺旁出土銘文磚一塊,銘文有“諸佛舍利二千余粒並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薩殿內葬之”的記載,並講述了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即西元1013年,龍興寺僧人智明、雲江收集並埋葬佛舍利的過程。

1964年12月,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農民在整地時,發現唐代武則天時期金棺、銀槨、銅函、石函、琉璃瓶等五重套函安奉的佛祖舍利14枚,大雲寺地宮佛寶的現世,曾經轟動當時的佛教考古界,成為上世紀我國佛教和唐代考古的重大考古發現。

此次發現的疑似地宮內,有明確的“大宋大中祥符六年”磚銘,説明該疑似地宮遺存應為宋代龍興寺的組成部分。

古絲綢之路上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2013年1月26日,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了現場考察。專家一致認為,此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涵蓋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個時期,種類眾多,內涵豐富,題材多樣,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涇州乃至整個隴東地區佛教藝術發展的序列,為研究這一區域佛教寺院的歷史沿革及相關情況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價值。

1月30日,有關方面又組織專題研討,邀請國內專家聽取清理髮掘及出土文物情況彙報,再次進行學術探討、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汪海波等專家認為,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造像窖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佛教造像形成時間上與山東、北京、陜西等地出土的佛教造像相互銜接。全國的大雲寺、中興寺和龍興寺是一脈相承的,涇州龍興寺可能在唐代就有。涇川佛教歷史至少有1600多年,結合古代涇州是長安門戶、絲路中樞以及民族融合等因素,可以確定古代涇州在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繁榮和傳播中,處於佛教東漸橋頭堡的重要地位,是多元文化的創新地和交匯地,從而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找到了一個重要坐標。

國務院國學中心顧問、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評價説,240件(組)佛像窖藏、疑似地宮、穹窿頂遺存在同時同地發現,是2012年在橫貫歐亞絲綢之路全線上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將給世界帶來文化福音,給人類遺産增添了新的內容。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小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嘉木揚·凱朝博士認為,歷史上涇川是佛教比較盛行的殊勝之地,其佛教傳播,客觀上為佛教文化的傳承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大雲寺遺址出土的大批佛教文物,其不可低估的文化價值,可以確立其在佛教文化研究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省博物館原館長初世賓認為,涇川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後的重要節點,一路呈直線向西延伸,是古代佛教傳播節點的重中之重,是北朝的大本營,此次出土大量的北朝造像,證明了這一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麥積山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魏文斌認為,甘肅已出土的佛教造像窖藏數量最多、最精美的就是此次涇川出土的這批文物,證明涇川是西出長安、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文化交流頻繁,意義重大。

納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保護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夏年的觀點是,涇川大雲寺窖藏造像與巴基斯坦佛像在造型、風格、類型上極為相似,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具體見證。可以考慮將該窖藏考古區域建設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行科學保護、研究和利用。

陜西省法門寺博物館原館長韓金科建議,在大雲寺遺産保護利用上,要堅持學術先行,大手筆規劃,高規格建設,在規劃過程中,分別要有學術研究、文物展示、信眾朝拜、考古體驗的區域,滿足不同群體所需。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杜鬥城教授提出,借鑒法門寺保護模式,對大雲寺窖藏抓緊發掘,加快整理、修復,並建立專門的陳列館。

此次大雲寺遺址重要佛教遺存的發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上計劃將涇川作為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點區域納入規劃。

 

責任編輯: 魯楠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