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東漢墓 古棺奇聞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1-23  內容來源: cctv

 

江西李洲坳東周墓葬群 (資料圖)


墓葬位於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茅屋組李洲坳山東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葬。原封土高約12米,封土底部為圓形,直徑30—35米,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在封土的正中下方位置,挖有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穴。墓穴南北長14.5米,東西寬11.3—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穴四壁陡直,表面抹有一層青膏泥作為保護。墓葬東壁南端挖建一東西向斜坡墓道,與東壁基本垂直,墓道寬度3.2米,坡度25度。

墓穴底部東南高,北部低,不甚平整。填埋時,先在墓底墊厚40—60釐米的青膏泥,使底部平整。在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在棺木底部,普遍墊有一層竹蓆;竹蓆上還保存有十分清晰的捆綁棺木的竹繩。這些竹繩、竹蓆層次關係清楚,沒有明顯的打破關係。棺木用多層竹蓆包裹,下葬之後,再次用青膏泥覆蓋墓葬及棺木;之後用厚約10釐米的黃土覆蓋棺木及墓底,夯打並火烤,形成緻密的包裹層。黃土包裹層比較明顯的分3個區域。主棺所在的C區,首先封裹並火烤,單獨享用墓葬東南一角,單獨成小冢,然後是A區和B區。埋葬後墓底形成3個小冢。

墓穴內填土由北往南逐層夯築填起,分4層,每層填土顏色均有所不同,各層之間有大塊石塊間隔。填土深度達到墓葬開口後,開始擴大面積封土。

棺木主要為東西向分佈,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大多數保存完好。棺木均上下半圓形結構,用原整木對半剖開,然後用斧、錛類工具挖成。棺木多數東西向,少數南北向;死者多數頭東腳西,仰身直肢,少數為側身屈肢。下葬時使用紡織品匹料或竹蓆包裹屍身,有的可能未穿衣物。隨葬品放置在死者腳邊或腳邊的竹笥之中,最多隨葬19件,最少3件。隨葬品組合有小型青銅手工加工工具、木質紡織工具、竹質紡織工具和陶紡輪、漆勺等。少數隨葬原始青瓷器、青銅鼎、彩繪漆劍。棺木中有22具發現有人類遺骸。人類遺骸能夠檢測的個體均為女性,年齡15—25歲。死者少數為側身屈肢,多數仰身直肢。

出土各類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銅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屬器5件以及紡織品300余件。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人體骨骼標本。

李洲坳墓葬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結構最為奇特的一坑多棺的墓葬。

從考古學層面分析,李洲坳墓葬出土文物與江西貴溪崖墓出土的同類器物基本一致;與湖南地區越人墓葬的隨葬品組合也相似,反映了南方越人集團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現象;同時,從墓葬結構,漆器文物的某些特點分析,又具有某些早期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李洲坳東周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風格影響的新型青銅文化。它也反映了在春秋時期,在贛西北地區可能還存在過一支具有高度青銅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團。

依據墓內出土的年代特徵鮮明的原始青瓷器、越式青銅鼎,經過與江西及周邊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同類器物相互比較,初步推斷,李洲坳墓葬的年代當在春秋中晚期,年代距今約2500年。

責任編輯: 晴天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