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初次分配是收入改革重點 七個建議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1-26  內容來源: 中國網

北京大學教授、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發表演講 攝影/楊佳
 
  中國網 1月26日訊 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2012-2013)”2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旨在研究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把握經濟發展新趨勢,為正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會上,當談到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初次分配上,厲以寧教授發表了以下7個建議:

第一,市場儘快健全完善起來,早日形成生産要素的供方、需求方公平競爭的環境,早日形成商品生産者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打破行業壟斷,消除所有制歧視,讓那些在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初次分配的規律、規則,包括工資標準、工資級差等等要認真審查,該取消的取消、該修改的修改,以貫徹市場作為初次分配的基礎條件原則。

第二,讓農民成為清晰的産權主體,明確的市場主體,讓土地的流轉在各個産權主體、市場主體之間有序地進行,制止土地使用中的尋租行為,保證農民有財産性收入。最近我帶著政協經濟委員會的調研組在浙江杭嘉湖地區調查,杭嘉湖地區土地確權工作做的比較好,農民有多種收入,包括財産性收入。在浙江全省,他們告訴我,城市每人平均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收入之比大概是3:1或者是3點幾比1,而在杭嘉湖地區,我們做了詳細的調查,那裏是1.9:1,這個差距就縮小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這是改善初次分配的重要條件。今年農村進行的土地確權,保證他有財産性收入,保護他的財産性收入,這是最重要的。

第三,在勞動力市場上應該讓買方和賣方的地位趨於平等,消除不對稱行為,工會應該管起來,工會的管制促進第一次分配趨於完善。

第四,在二元勞工市場存在的情況下,應該促使低勞工市場向高勞工市場轉變,提高職工的教育程度,使他們有更好的機會能夠升遷。

第五,要鼓勵農民和低收入家庭的成員自行創業,創辦小微企業,這樣更有助於社會舊有的環節,也可以使初次分配的情況得到好轉。

第六,在當前要加大職業技術教育,要讓有能力上學的人和家庭困難,沒有機會能上學的人都得到同等待遇。最近帶著政協調查組在內蒙通遼市扎魯特旗進行調查,把邊遠山區牧民家庭的孩子全部到城市來住校進行義務教育,這個縣並不富裕,可是我們參觀了宿舍、食堂、校舍,都非常好,叫做教育特區,這個很好,這就提高了初次分配的條件,因為小孩子能夠上學了,學到技術了,將來進中專或高等技術學院,完全可以增加自己賺取收入的能力。

第七,必須談一個理論問題,在80年代西方經濟學中出現了一個利潤共用的原則。所有的財富是物質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共同創造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利潤全部歸物質資本投資所有,人力資本投入的只能夠在工資成本中取得報酬的一部分,這不合理啊,所以叫共用,共用是什麼意思呢?物質資本投入者和人力資本投入者共同分享利潤,共用利潤,利潤中有一部分也應該分給一般的職工,儘管分的數量不多,但畢竟是改善初次分配的條件之一。二次分配怎麼樣呢?二次分配也重要,但在中國現階段下,二次分配的重點應該放在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上。

如果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就情況好轉,因為中國現在的問題和西方不一樣,西方人是初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補。中國的情況呢?據我們了解的一些現象,初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擴大收入。我們在一些地方調查,初次分配結果城市和農村是2.9:1,二次分配結果是3.3:1,我們就覺得奇怪了,為什麼是3.3:1,社會保障待遇是不一樣的,教育資源的分配、文化資源的分配、衛生資源的分配都是城市佔優勢,農村不佔優勢。所以如果採取這種方式來看,不但初次分配可以改善,二次分配在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之後也能夠縮小我們的差別。

 

專題地址第四屆中國經濟年會

責任編輯: 魯楠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