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近年來,老齡化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養,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焦點。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發佈,這是首個從黨中央、國務院層面發佈的關於養老服務工作的綱領性政策文件。我們如何抓住當前這個重要窗口期,做好更加充分系統的應對準備?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有哪些重點工作要做?如何保障這些政策真正地落地見效?本期節目特邀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進行解答。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 攝影/劉楨珂
中國網:杜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杜鵬:您好,網友們好。
中國網:養老問題事關億萬百姓的福祉,如何讓老百姓的晚年“多喜樂、長安寧”是民生工作的重點,同樣也是難點。《意見》包含了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所有政策,看完之後您有怎樣的感受?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杜鵬:首先,《意見》為2035年中國式養老體系設定了方向性的指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專門針對養老服務發佈的綱領性文件。該文件為我們展示了中國進入超老齡社會時,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藍圖和遠景目標,描繪了未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向。
其次,《意見》在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網路方面提出了明確規劃,強調了構建三級的服務網路。
《意見》指出了養老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即提質、擴容、增效,這標誌著從滿足基本需求轉向追求服務品質的提升,與深化改革和高品質發展的總體方針緊密相連。特別是,《意見》將工作重點放在失能老人這一關鍵人群上,明確了要以他們為核心來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這也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
中國網:當下,我國正在經歷一場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老齡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您認為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或難題是什麼?
杜鵬:首先,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來看,其主要表現為發展速度快、規模龐大以及地區間的不平衡。面對這些特徵所帶來的挑戰,首要任務是實現理念上的轉變。我們需要將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到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中去。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和高齡化趨勢的加劇,他們的需求變得日益突出。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養老服務體系,織密養老服務網路,豐富服務供給,並提高服務品質,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群體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從觀念上進行轉變,主動適應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其次,當前仍處於一個應對老齡化的窗口期,在2035年之前,儘管老齡化速度較快,但還未達到頂峰。這意味著我們還有大約十年的時間來準備和調整。在此期間,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應當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為即將到來的老齡化高峰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建立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四梁八柱”養老服務體系至關重要。這個體系需要更加優化和完善,以便精準對接每位老人的具體需求。
最後,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城鄉之間的差距非常顯著。
中國網:《意見》指出要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目前的情況是怎樣的?
杜鵬:縣級層面:至少設立一個照護服務機構,專門針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入住服務。這類機構不僅能夠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專業的護理和支援,同時也是整個縣域養老服務的中心樞紐。
鄉鎮層面:鄉鎮級的服務點更多地扮演服務協調中心的角色,這裡同樣設有養老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們可以接收來自村級服務點轉介而來的老人,並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將部分老人轉介至縣級照護機構;另一方面,鄉鎮級服務中心負責指導村級養老服務站點的工作,包括人員培訓、資訊收集和技術支援等方面,確保基層養老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村級層面:作為最基層的服務節點,村莊中的服務點直接面對當地老年人群,提供貼近生活的日常照顧和支援。
在城市的城區,設立多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這些中心不僅為周邊社區的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入住服務,同時也致力於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通過這種方式,越來越多的老人能夠實現高品質的居家養老。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 攝影/劉楨珂
中國網:《意見》還提出要貫通協調居家、社區、機構三類的養老服務形態,其中居家養老是基礎作用,社區養老是依託作用,機構養老是支撐作用,未來貫通協調的方向是什麼?您認為符合中國國情主流的養老形態是怎樣的?
杜鵬:我認為比較理想的情況是,能夠在專業服務的支撐下盡可能長時間的居家養老。這個“居家”不是説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而是有社區裏專業的隊伍能夠到府提供服務,讓老人享受到和專業養老機構一樣水準的養老服務。現在醫療部門設立的家庭醫護醫養結合病床,民政部門在家裏設立的養老床位,都是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就是貫通的、協調的,不是説在家裏就得不到專業服務,也不意味著遇到某些困難就一定要住到養老機構裏面去,是隨著老人的身體狀況和服務需求,逐級形成連貫的服務傳遞、轉介。
中國網:發達國家比我們更早地步入老齡化社會,他們在養老方面的一些政策和舉措有沒有可以供我們借鑒的地方?
杜鵬:第一,有立法,法律先行。靠法律去保障老人的權益以及服務提供者的權益,比如日本、南韓有長期照護的法律。
第二,制度建設。隨著老齡化的發展,需要有相關配套制度,比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老年人養老服務法律制度。制度是做什麼用的?使每個人有明確的預期,知道處於這種狀況時能得到什麼服務,同時,如果在服務過程中出現了糾紛,知道雙方的權責是什麼。
第三,讓老年人以及其家屬積極參與進來。了解老人的需求非常重要,國外很多老年人群體或民間機構在做比較詳細的工作來溝通,使服務更加精準。
第四,注重評估。每一項制度、每一項服務推出之後,形成一個閉環,這項支出和投入帶來了什麼效果,提供的服務是不是幫到了最需要的這部分人。
第五,數據共用。資訊的公開、數據的共用也很重要。
中國網:農村養老服務的短板,是當下亟需解決的難題。對此您有哪些建議,如何促進城鄉養老服務均衡發展?
杜鵬:實現城鄉均衡發展,肯定要大力提高農村的養老服務水準,因為城鄉之間存在差距,城市本身也要不斷地擴容、提質、增效,城市發展越快,城鄉之間差距也越大。 3億老人中有1億是生活在農村,要縮小差距,要更大力地去加快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去積極地縮小差距。
健全養老服務網路,農村要形成更密集的網路,要結合農村的特點合理佈局。
要吸引更多專業的人才來農村從事養老服務工作,需要加大支援力度,提高收入水準,保證服務品質。
中國網:針對養老服務發展機制不夠完善,政府、市場、社會職責定位不夠清晰的問題,《意見》提出要構建養老服務事業産業發展的三方協同機制,要保障三方協同機制的順暢有效,您認為關鍵的點有哪些?
杜鵬:關鍵點在《意見》裏也提到了,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性,以及社會,包括民間機構、家庭、個人的作用。
以助餐為例,比如這個食堂只對老人開放,可能就要有一些補貼才能支援它的發展,因為老人吃飯比較簡單,往往吃得也少,花費也少,盈利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社區裏不同年齡的人都可以來,客流量也大了,對老人給予一定減免,這樣不但老人能夠就近得到服務,食堂也可以有更好的運營環境。政府主導給予了政策的支援、資金的補貼,但同時又創造了條件,讓市場的機制能發揮積極作用。
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並不矛盾。大環境靠政府主導,靠政策、靠法治去創造一個好的條件,同時使市場能得到相應的資訊和支援,讓是市場知道可以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積極沿著這個方向去擴展服務範圍,最終使得更多的老人從中受益。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 攝影/劉楨珂
中國網:《意見》最後提出了要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將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節目最後,對於未來如何讓《意見》更好地落地見效,您有哪些建議或期待呢?
杜鵬:首先,強調黨政領導的作用,將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視為民生工程的關鍵部分,確保其規劃得到切實執行,並每年進行評估。在中國特有的制度背景下,政府的支援對於解決諸如場地和資金等實際問題尤為關鍵。例如,在一些農村地區,由於學生人數減少,空置的小學被改造成了農村互助幸福院,集老年食堂、醫療室、村委會辦公區以及休閒娛樂設施于一體,既盤活了閒置資源,又滿足了老年人的需求。
其次,應強化資訊透明度和資源整合。社區衛生中心每年為老人進行體檢,了解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如果能將這些數據與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接,打破部門之間的資訊壁壘,在確保資訊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可以更精準地識別和服務有需求的老年人群。
此外,由於領導層的重視,資金和場地等資源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如無錫市的例子錶明,通過轉換不再使用的教育設施為護理院,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再者,加強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基層的老黨員們對社區情況非常熟悉,他們可以及時發現並回應老年人的需求。民政部推廣的“基層黨建+養老服務”模式,尤其是在江西的成功經驗,展示了這一機制的有效性,它是中國特色的高效模式之一。
最後,構建資訊平臺。這個平臺不僅要促進數據共用,還要幫助市場主體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並讓老年人知道哪能找到可靠的、信譽良好的服務提供商。
綜上所述,《意見》是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實現養老服務的擴容、提質、增效,最終使老人獲得更多的可感可及的服務,提高養老品質。
中國網:國家的政策已經出臺,未來希望《意見》的每一條都可以落實的細緻,能夠落到實處,我們也希望每一位老年人都可以老有所養,安享幸福晚年。
杜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