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必須兌現資金承諾 支援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增多,災害頻發,影響到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然而,儘管形勢逼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卻存在著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説得多,做得少。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發起以來,一直致力於提高全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強調共同應對的緊迫性,凝聚跨國共識,推動和協調相應行動。
這些不懈的努力最終形成了《巴黎協定》,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就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採取行動的迫切性以及行動路線達成共識。
在隨後幾年裏,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一直在為之努力,發達國家卻普遍沒有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的承諾,導致氣候變化應對進展遲緩。
在亞塞拜然巴庫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就一系列關鍵議題達成協定,可能會作為重要的里程碑載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史冊。
近200個締約方打破多年多邊談判僵局,就《巴黎協定》第六條下國際碳市場機制達成一致。這標誌著《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碳市場機制運作細則已經明確,《巴黎協定》中最後一個未決項目最終確定。大會還就減緩氣候變化工作計劃、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等作出安排,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勢。
大會在氣候融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制定了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設立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及每年至少1.3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目標。這一目標來之不易,其背後是多年的準備工作和數周的密集談判。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將《巴黎協定》形容為人類唯一的“救生筏”,將氣候融資協議喻為“人類的保險單”是正確的。這不僅是因為它們有望幫助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們需要兌現承諾,而這恰恰是之前許多氣候倡議失敗的原因。
斯蒂爾指出,就像任何保險一樣,只有按時足額繳納保費,保險才能發揮作用。他強調,這意味著必須信守承諾。無數的生命取決於此。
因此,發達國家必須正視歷史責任,兌現承諾,履行義務,為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行動提供資金支援。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1月25日社論
原文標題:COP29 ends with ray of hope by putting meat on the bone of global climate finance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1月25日社論
原文標題:COP29 ends with ray of hope by putting meat on the bone of global climate finance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