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低溫倉、智慧雲……“資訊化+智慧化”讓“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2024-07-22 14:03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央視網消息: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全國各地糧食倉儲、流通、貿易、加工等糧食産後環節迎來高峰期。通過吉林一號衛星,來縱覽糧食貿易流通港口和碼頭,看看那裏的繁忙景象。

超級“收納盒”智慧管理8000噸糧食

剛剛通過衛星的視角,看到這個夏天,各地港口和碼頭繁忙的糧食運輸場景。除了糧食流通,糧食收儲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接下來,我們就跟隨總臺記者的鏡頭,去江蘇無錫看看國家糧食儲備庫如何管理8000噸糧食?

您現在看到這個地方是不是像一個數位工作室,它其實是一個糧庫,全稱叫做江蘇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這個庫儲存的糧食常態是8000噸,這8000噸糧食是怎麼安全有效的管理呢?很簡單,大家來看,通過眼前的數字大屏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中糧科工無錫倉儲物流部高級工程師高志航介紹,這8000噸糧食分為11層來存放,其中每一噸糧食是一個托盤,在螢幕上它是一個方格,這11層總共有8000個方格都有獨立編號,有自己的“身份檔案”。

無錫的常住人口是550萬上下,根據每人每天的基本口糧需求,8000噸的存儲量可以保障無錫常住人口兩周的基本口糧供應,但這些口糧並不是一下子全部投放市場,倉儲糧食的“鎖鮮”和“保鮮”,精準控溫是關鍵。

走進低溫庫的第一感受,就是從酷暑高溫很快轉換為冷風習習,和外面的溫度相比,降低了至少一半。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低溫庫,首先感覺到溫度相當低。到底有多少呢?來看一下,當前這個庫裏邊的溫度是18攝氏度左右,而濕度在67%到68%。對我們來説體感略低的溫度,對這些大米來説是最適宜的,但是存放了一段時間的大米,上市後的口感會不會有變化呢?

中糧科工無錫倉儲物流部高級工程師高志航介紹,在大米儲存過程中,保持在低溫狀態能夠保鮮,鎖鮮。跟新的大米的口感,幾乎相差無幾,這是低溫庫最大的功能。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8000噸自主控溫式智慧立體庫看不到太多的工人,整個糧倉只需要三四個人就可以輕鬆管理。

少了人力搬運,多了“數字工具”。在糧庫11層立體貨架上,每一垛糧食都有一個專屬編碼。

快捷智慧雲 糧倉實現“庫區漫遊”

現代化、高科技的糧倉“打開”方式不僅僅只有這一種。在江蘇張家港的沙洲中心糧庫,數字化服務平臺讓巡查庫點更快捷了,接下來就和記者去“庫區漫遊”。

一件小事就可以告訴你它的便捷程度,比如説整個糧庫佔地面積將近150畝,如果靠雙腿去行走看完整個糧庫可能要一個多小時,但是現在交給“庫區漫遊”,很快就能完成這個任務。

庫區漫遊、線上巡庫、糧情雲圖和蟲害預警等幾個板塊組成了糧食數智融合服務平臺的核心功能。通過遍佈糧庫的高清智慧攝像頭和感測器,精準服務於每一個糧倉和每一粒糧食。比如説糧溫的變化,從眼前這個綠黃紅“三原色”對比圖就可以看出來。

糧食是有溫度、會呼吸的生命肌體。對於處於盛夏時節的糧庫來説,管理員不僅僅要時刻關注糧食的溫濕度變化,還要時刻警惕數字大屏上羅列的這幾種害蟲,但這些不用人費太大力氣,有智慧小助手來幫忙。

記者了解到,沙洲中心庫集納了十多項綠色儲糧技術,其中,有五項與控溫相關,防曬、隔熱、降溫各有妙招。就拿眼前這個平房倉來説,倉頂和地面以及四個墻壁六個面都做了隔熱措施,就好像給糧倉穿了一件“降溫服”,讓糧倉成為名副其實的“涼倉”。

綠色倉儲忙 保質保鮮還節糧

聯合國糧農組織專項調查顯示,全球約14%的糧食在收穫後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被損失掉。“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開展糧食節約行動,通過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儲糧等技術,加快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十四五”以來,我國在糧食産後收儲保質減損與綠色智慧倉儲關鍵技術整合與産業化示範、應急物資物流倉儲調配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我國新建和改造升級倉容超6500萬噸,糧倉綠色儲糧功效和性能不斷升級。通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倉儲設施建設,目前已經基本形成與糧食生産、儲備和流通相適應的糧食收儲保障體系。截至目前,全國共有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2億噸、氣調儲糧倉容5500萬噸,國有糧庫儲糧週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的合理範圍內。在確保糧食數量安全同時,保質保鮮水準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