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葫蘆老師”:堅守匠心 讓傳統手工藝歷久彌新
中新網烏魯木齊9月25日電 (記者 王小軍)一雙手、一把刻刀、一支畫筆、一件件葫蘆在非遺傳承人——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行刀運鑿下,清晰流暢栩栩如生的畫面便被留在了葫蘆上……
“首秀”就一鳴驚人
出生在繪畫世家的木扎帕爾·艾斯卡爾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對藝術創作産生了強烈的興趣。8歲時,便跟著父親開始在葫蘆上創作,製作葫蘆手工藝品。
非遺傳承人木扎帕爾·艾斯卡爾正在雕刻葫蘆作品。( 劉兵兵 攝)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説起製作葫蘆手工藝品時稱,小時候看《西遊記》多個劇情中出現寶葫蘆,很漂亮。跟著父親學習時,就模倣電視畫面裏的葫蘆開始製作,最終是父親幫他完成,第一個葫蘆製品,吸引左鄰右捨得讚許目光。
“我小時候,城裏的房子也是平房,我們在院子裏支葡萄架子,種葡萄樹苗、葫蘆瓜之類的植物。但是,我們在農村有親戚,秋天的時候每次去農村都會帶很多葫蘆。我製作葫蘆時,鄰居家的同學和親戚都説好看,於是他們把家裏的葫蘆都拿來給我,讓我給他們做了一個葫蘆手工藝品,從那以後我對葫蘆藝術格外感興趣。”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説道。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高中畢業考入新疆藝術學院後,開始系統地學習了繪畫、雕刻。隨著年齡的增長,木扎帕爾·艾斯卡爾逐漸從爸爸那裏學習到了製作葫蘆手工藝品的“精髓”。
非遺傳承人木扎帕爾·艾斯卡爾教授學生如何製作葫蘆作品。( 受訪者 提供)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現在是新疆美術家協會會員、阿克蘇地區美術家協會理事長、阿克蘇市第五中學的美術老師,閒暇時,他便利用手中的畫筆、刻刀,記錄下身邊的美好。
日復一日創作路上不斷學習更新技術
在木扎帕爾·艾斯卡爾的作品中,集中展現新疆南部熱鬧的巴扎,當地農民幸福的笑臉,阿克蘇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點滴都被他畫或刻或烙到葫蘆上,其製作葫蘆手工藝品也成了遊客心裏的阿克蘇禮物。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説:“製作一個好葫蘆手工藝品,必須在選擇葫蘆的時候,認真篩選,考慮葫蘆適合繪畫、適合雕刻或者烙鐵適合畫等,不管用哪種藝術表現形式來完成葫蘆手工藝品,我都要嚴格、細緻地挑選葫蘆。”
目前,木扎帕爾·艾斯卡爾打算將阿克蘇地區的旅遊景點、人文、農特産品等在葫蘆上繪畫或雕刻等藝術形式錶現出來,展示給更多地疆內外遊客。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堅持創作20多年。他回憶稱:“在創作過程中,受到親朋及葫蘆藝術品愛好者的鼓勵,看到自己勞動成果被認可,會格外高興,會做更多、更好的作品。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我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耗時一個月將千佛洞壁畫,畫在50釐米的大葫蘆上,當時很順利完成。至今我非常喜歡那件作品。”
漫漫歷史長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産記錄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演進過程,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生活願景。在一代代“守”藝人的傳承保護下,天山南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説:“日復一日,創作中,不斷學習,更新技術,學會葫蘆雕刻、葫蘆烙鐵畫。我遇到每一個葫蘆,拿回來以後都要設計,自己雕刻或者畫,完成葫蘆手工藝品,我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小東西,每一個材料都是我的創作對象。”
“堅守匠心,讓傳統手工藝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恰逢節假日,在新疆阿克蘇市老街,木扎帕爾·艾斯卡爾工作室裏參觀者絡繹不絕。在鑽研葫蘆畫工藝的20餘年間裏,他憑藉精湛的雕刻繪畫技藝聲名遠揚,讓更多人認識到了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他雕刻的葫蘆作品也遠銷疆內外,並獲得過國家級、自治區級、地區級等30多項榮譽。
目前,“葫蘆老師”已收了200余名徒弟。( 受訪者 提供)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説:“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中,我繼承了祖業。學習並不是特別難,要堅持下去,確實很難。我在大學讀的專業是美術專業,大學畢業後我當老師,更有責任和義務把製作葫蘆手工藝品技藝傳承下去。”
古力吉乃提·麥合麥提是木扎帕爾·艾斯卡爾的學徒,高中時,她在課堂上首次接觸葫蘆手工藝品,心裏便種下了學習製作葫蘆手工藝品的種子,報考大學時,她選擇了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畢業後回到阿克蘇,繼續跟隨木扎帕爾·艾斯卡爾學習葫蘆畫工藝。木扎帕爾·艾斯卡爾毫無保留地將製作葫蘆手工藝品的心得和技巧傳授給學生和身邊愛好葫蘆製品的人。因此,他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葫蘆老師”。目前,“葫蘆老師”已收了200余名徒弟。
學徒古力吉乃提·麥合麥提説:“木扎帕爾老師為人很和善,跟著他一起學習很受益,進步也很快。我一定要努力,不斷提高自己製作葫蘆手工藝品的技術,創造出更多滿意的葫蘆作品。”
木扎帕爾·艾斯卡爾稱,要把畢生精力投入製作葫蘆手工藝品技藝的提升和傳承中,堅守匠心,讓這些傳統手工藝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製作葫蘆手工藝品是我畢生的事業,我將會把這門技藝傳給下一代,傳給熱愛這門藝術的每一個人,推動葫蘆手工藝品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木扎帕爾·艾斯卡爾説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