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汽車兵在高原天路上寫下青春的詩行
我們是英雄的鐵騎勁旅
■四郎旺傑
晨曦微露,嘹亮的歌聲伴隨著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攪醒了高原的夢。
“我們是英雄的鐵騎勁旅,我們是保障打贏的先鋒力量,豪邁賓士在強軍路上……”每次出征前,連隊官兵都會在車前列隊,扯開嗓門高唱歌曲《英雄的鐵騎勁旅》。在大家看來,這是最好的動員令。
“所有人員登車,準備出發!”簡短的出征儀式後,帶隊指揮員一聲令下,大家迅速向各自車輛奔去,隨即車隊有序駛出營區,追逐黎明曙光。
這是我第400次執行運輸保障任務,目的地在1000多公里外。一路上,車隊需要翻越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穿越100多公里的峽谷地帶……
我的上衣口袋裏揣著一個紙張泛黃的筆電,上面密密麻麻地畫著“正”字。每次任務歸來,我都會記上一筆。我覺得,這是屬於高原汽車兵特有的浪漫和榮光。
曾幾何時,汽車兵是戰友們羨慕的職業,手握方向盤,享受速度與激情,可以去很多人去不了的遠方。可當汽車兵與高原聯繫起來,便在無形中多了幾分厚重。
車行雪域,路在天際,我在駕駛室內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
“對面駛來6台地方長拖挂,速度較快,注意減速,會車注意安全!”每次出發,我都習慣成為整個車隊的“眼睛”,注意力高度集中,隨時向後車通報道路情況,讓車隊駕駛員能夠提前預判並採取應對措施。
時至今日,第一次出征時的情景,我仍歷歷在目。那年3月,我跟隨車隊執行運輸任務。車隊行至半途,天氣突變,豆大的雨滴不斷砸向擋風玻璃。在經過素有“老虎嘴”之稱的一處連續上下坡回頭彎時,駕駛員趙永然提前20米向坡頂衝刺,到達最高點還是不見路,眼看車輛馬上就要扎進波濤洶湧的雅魯藏布江中,只見趙永然雙手不斷向左猛打方向盤,車輛終於回到“老虎嘴”另一邊的路上。
“只要車輪在轉,就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老連長的告誡,我一直銘記於心。此後,征戰天路運輸線,我始終秉持著“既要把人車安全帶出去,也要安全帶回來”的信條。
1天、2天、3天……車輪滾滾,時刻牽動著我的神經。車隊在一座又一座大山間蜿蜒盤旋,從清晨到日暮。當月亮爬上雪山,高原再一次進入夢鄉時,連隊的技術保障人員仍在逐車檢修,確保每一輛運輸車都處於最佳狀態。
入夜,我掏出筆電,工工整整地把第80個“正”字的最後一橫補上,同時也在腦海中刻錄下這尋常而又非凡的第400次。仰望星空,我的耳畔又響起那熟悉的旋律:“我們是英雄的鐵騎勁旅,我們是保障打贏的先鋒力量,豪邁賓士在強軍路上……”
在天路寫下青春的詩行
■四郎旺傑
車隊通過高原天險。吳國龍 攝
“身在光榮的連隊,就要做英雄的兵”
那年9月,我剛到陸軍某旅運輸連,目光就被營門口懸挂的獎牌吸引住了。“紅旗車標兵分隊單位”幾個燙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走進連隊榮譽室,各種獎牌和錦旗讓我目不暇接:紅旗車標兵分隊單位、基層建設標兵連隊、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老連長告訴我:“這些獎牌和錦旗,都是一茬茬汽車兵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這句話點燃了我心中的火苗,作為高原汽車兵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暗下決心:“身在光榮的連隊,就要做英雄的兵。”
然而,現實卻給我澆了一頭冷水。初次進入車場,運輸車排出的刺鼻尾氣令我噁心反胃,被熏了不到半個小時,我就抱著垃圾桶直吐。見狀,一位老班長一邊拍著我的後背一邊搖頭:“這都受不了,怎麼當一名合格的汽車兵?”
哪不行,就練哪。車場上,我一邊在排氣筒聞柴油味,一邊抱著垃圾桶吐。很快,我就對柴油味不再敏感。後來,戰友們都笑稱:“四郎排長都能聞出柴油的型號了。”
當時我的想法和連隊每個人一樣,就是不能給連隊丟臉。2021年10月,旅隊組織年度軍事比武競賽活動。更換輪胎課目中,二級上士唐成卸輪胎時由於手滑,輪胎沿著膝蓋砸向了他的腳掌。唐成顧不得疼痛,加速向備胎位置奔去,整套動作一氣呵成……最終,唐成勇奪第一。
前不久,新兵下連第一課,我在學習室的黑板上用粉筆寫下了“汽車兵不單是駕駛員”9個大字。
“把人員貨物運輸到指定地點,汽車兵不就是駕駛員嗎?”台下,新兵楊青松小聲嘀咕,我知道他並不認同我的説法。
其實,最初拿到新兵人員資訊時,我就注意到了楊青松。他入伍前曾在運輸行業工作,有大貨車駕駛經驗,技術不輸一些老兵。我對著黑板又著重強調了一下:“汽車兵不單是駕駛員。”這句話,既是説給包括楊青松在內的所有新兵聽,也是在提醒自己,“只有牢固樹立練為戰的意識,才能無往不勝,為連隊增光添彩。”
對此,我有過深刻教訓。在一次演訓活動中,我擔任油料保障隊隊長。在帶領車隊前往指定地域時,我們遭遇“敵”炮火打擊。其中2輛油罐車疏散隱蔽不及時,被“敵”火力摧毀。我直接被上級“點名”,也給連隊抹了黑。
復盤檢討會上,我首先向自己“開刀”尋找原因,參訓骨幹也紛紛把失利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大家心裏都清楚,我們“只有為連隊爭光的義務,沒有給連隊抹黑的權利”。經此一“役”,連隊官兵全都鉚足了勁兒,很快打了一場翻身仗。
在一場對抗演習中,紅藍雙方戰鬥進入“白熱化”。此時,彈藥和油料保障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接到命令,我立即組織精幹力量前出,並挑選了一條較為隱蔽的行進路線,成功避開了“敵”機偵察和炮火打擊,順利完成了保障任務。
訓練間隙,連隊開展趣味活動。張小念 攝
“汽車有倒擋,但汽車兵絕不能後退”
“上山,上山,伸手摸著天。”對這句順口溜,二級上士錢斌斌感觸極深。
高原天路,不僅道路蜿蜒曲折,而且一路雨雪不定。一次,車隊緩緩向山頂駛去。險情如影隨形,地上散落的大小石塊、一旁的萬丈深淵,都讓錢斌斌手心冒汗。
行至半山腰,天空忽然變臉,暴雨傾盆而下。班長丁啟洋突然一腳剎車,錢斌斌胸前的安全帶被拉長了數十釐米,額頭差點撞上前擋風玻璃。原來,一塊石頭從天而降,眼看就要砸向駕駛室,丁啟洋緊急避讓,不得已急踩剎車。
此時,車的右後輪已懸在半空。錢斌斌一時有些慌神,只聽班長丁啟洋大聲喊道:“不要怕!坐好了!”打方向、松手剎、抬離合、踩油門……丁啟洋不斷調整車輛,終於轉危為安。
“汽車有倒擋,但汽車兵絕不能後退。”途中休息時,丁啟洋的話讓錢斌斌頓時紅了臉。經歷生死時刻,錢斌斌被丁啟洋過硬的車技和無畏的氣概徹底折服。後來,在丁啟洋的悉心幫帶下,錢斌斌成為同年兵裏第一個“放單”的汽車兵。
馳騁天路,錢斌斌把“汽車有倒擋,汽車兵絕不能後退”當作自己的座右銘貼在駕駛室內。入伍11載,錢斌斌不僅順利入黨,還2次榮立三等功。談及成長體會,他不假思索地説:“高原汽車兵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臨危不懼、迎難而上,是高原汽車兵的可貴品質。一次,車隊破冰碾雪出征。積雪阻路、坡陡難行,大家無奈在坡道停車,然後用三角木墊在打滑的車輪下,合力將運輸車逐一推出雪窩。
正當大家幹得熱火朝天時,二級上士余波突然大呼一聲:“不好!”只見第3台車像醉漢一般,晃晃悠悠倒向第4台車,在滿是積雪的陡坡上兩車相撞的後果不堪設想。
情急之下,余波箭步上前,跳進駕駛室,快速操縱著方向盤,成功避開後面的8台車。由於慣性,車輛速度越來越快,根本停不下來。危急關頭,余波只能利用摩擦山體減速,在向下滑行20多米後,車才停下。
官兵對車輛進行日常檢修。張小念 攝
“彎路不是繞遠,而是為了不斷向上”
那年,我帶領車隊執行運輸保障任務。在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時,積雪已經將山頂兩邊的道路完全覆蓋。這裡暗冰遍佈,稍有不慎車輛就會滑出路面。
面對挑戰,大家沒有退縮。在指揮大家給所有車輛安裝上防滑鏈後,我在車隊最前面探路,用小紅旗標定安全地帶,引導車隊前行。
深夜,車隊安全到達目的地。部隊領導握著我的手感慨地説:“山上的雪這麼大,我以為你們要晚幾天才能到。”我笑著説:“只要部隊官兵有需要,高原汽車兵永遠不會遲到。”
一些山路,從山下到山頂有100多道拐,其中多數是回頭彎。車喘著粗氣艱難爬行,每過一個回頭彎,坐在車裏的駕駛員都感覺像是在原地轉圈……
“彎路不是繞遠,而是為了不斷向上。”一次,我説完這句話,列兵魏宏升似懂非懂,一旁的上等兵張濤志卻聽得連連點頭。
只有越戰越勇,才能翻越一座座人生的山峰。
張濤志來自甘肅的一個偏遠山村。2020年,在武警部隊服役期間,他報考了軍校,卻因發揮失常未能圓夢。二次入伍踏上雪域高原,在練好駕駛技術的同時,張濤志又向軍考發起衝擊,遺憾的是,他再一次與夢想擦肩而過。
“努力嘗試不叫失敗,沒有勇氣去追夢才叫失敗。”一次次失利沒有挫敗張濤志的信心,在這位陽光小夥看來,他的軍旅生涯好比汽車爬山,雖彎道重重,卻在不斷向上。
張濤志嚮往山頂的風景,很快走出軍考失利的陰影,他重新錨定目標,全身心投入到晉陞軍士的準備中。
在連隊,每名官兵都是攀登者和追夢者。2021年10月,二級上士鄧斌斌第一次參加上級舉辦的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取得了引體向上第二名的成績,但被第一名甩開了足足30個。比武歸來,他自嘲道:“我也想拿第一,可是實力不允許。”
“只要努力,你一定能夠如願登頂。”戰友們都為鄧斌斌加油鼓勁,還為他量身打造訓練計劃。接下來的日子,為了加強手臂力量,鄧斌斌拉單槓時將身上能綁沙袋的地方全部挂滿。熄燈後,他仍堅持做俯臥撐,直到雙手支撐不下去了才肯罷休。一年後,鄧斌斌以優異成績成功奪冠。
將鄧斌斌看做榜樣的二級上士鄭旭,也在一次次拼搏中完成蛻變。一次運輸中,鄭旭駕駛的車輛半路拋錨,他繞車兜兜轉轉好幾圈,就是找不到原因。修理工只是簡單問了幾個問題,就迅速找到故障點。當時,鄭旭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修車。
為了幫助鄭旭達成目標,戰友們為他蒐集了各種修理方面的書籍,連隊修理骨幹還對其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帶。
那段時間,只要有空閒,鄭旭就到車場研究車輛性能構造,晚上還繼續挑燈夜戰,梳理書籍資料,學習理論知識。
白天圍著車輛轉,晚上抱著書本看……經過刻苦的學習鍛鍊,鄭旭的汽車修理水準已經不亞於專業的修理工。大家開玩笑説,只要給鄭旭備好零件,他能組裝一台汽車。
如今,鄭旭不但自己練就一身過硬本領,還帶出不少駕駛尖兵和維修能手。他們在完成各項運輸保障任務的同時,也在各級組織的比武賽場上摘金奪銀。
(李國濤、米久江、徐立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