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律師王慧:用科技和法律促進資訊無障礙
盲人律師王慧回微信神速,而且很少用語音,他接待客戶時也和其他律師沒啥兩樣,只不過比別人多戴副耳機。他看不見電腦螢幕,需要借助讀屏軟體將電腦上的內容朗讀出來,戴耳機是為了不讓讀屏的聲音打擾到客戶。
雖然看不見這個世界,但他和這個世界的資訊交互並沒有中斷。
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王慧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我們經常説無障礙概念,但首先得理解障礙是什麼。“就盲人而言,我們遇到的一切障礙的核心,其實是資訊障礙。”
清楚地看清這個世界,曾經是王慧的夢想。高中時,他戴著上千度的近視眼鏡坐在第一排,但依然看不清黑板,到醫院被確診為視神經萎縮,醫生建議他轉去盲校就讀,但他不肯。為了知道老師的板書內容,每堂課下課他都衝上講臺去幫老師擦黑板,邊看邊擦、邊擦邊記。在蘭州大學讀大二那年,王慧的眼疾進一步惡化,眼睛徹底失明。休學一年後,王慧堅持完成學業,成為蘭州大學首位盲人畢業生並獲得學士學位。
“眼睛看不見是我遇到的障礙,但最終決定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過上怎樣生活的,不取決於是否有障礙,而在於如何解決它。”2008年畢業求職時,王慧進入盲校當教師的願望落空,於是決定開始致力於資訊無障礙的推廣工作,借助科技手段幫助視障人士擺脫“閱讀只有盲文、娛樂只有廣播”的窘境,跨越獲取資訊的障礙。
十幾年來,作為一名資訊無障礙工程師,王慧一直致力於推動資訊無障礙建設,參與研發多款盲用讀屏軟體,並利用業餘時間為視障朋友講授電腦、手機以及各種智慧設備的使用知識,被視障朋友稱為“盲人朋友的眼睛”“行走的愛心講堂”。
在天津市殘聯的支援和幫助下,王慧和天津市南開區向陽路社區的工作人員、天津城建大學的志願者團隊合作,利用街道的“社區之家”,在業餘開辦了“心之光無障礙智慧體驗中心”,還特別為社區裏的老年人開辦了智慧手機使用培訓課堂。王慧用自創的口訣教大家怎麼用手勢、如何點擊,很多老年人已經學會用手機發微信、打車、購物。
並不是所有機構都能意識到應該在資訊無障礙方面有所行動。當初王慧和它們溝通需求時,對方第一反應往往是:你是盲人?你怎麼會使用我們公司的産品?你怎麼打電話的?你也能用手機嗎?
如今,很多國産手機企業在無障礙領域發力,讀屏軟體在盲人中已經十分普及,甚至成為他們相互識別的“暗號”。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王慧熟練地演示著通過手機“讀屏”加微信、發微信,滿臉自信地説:“這個讀屏軟體就是我參與研發的,殘疾人事業需要殘疾人參與,站在殘疾人自身的視角,我有獨特的優勢。”
通過科技手段把資訊無障礙變為現實,少不了法律保障,而促進殘疾人事業法治建設,離不開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殘疾人參與。王慧決定變換賽道,實現人生的另一個夢想。
2019年,王慧順利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成為天津首位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盲人。2020年7月,35歲的他應聘進入天津四方君匯律師事務所,開啟了作為一名律師的職業生涯。
今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王慧受聘擔任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觀察員,還在天津市殘聯的推薦和支援下當選為天津市首位盲人人大代表,新的身份賦予了他新的使命。在王慧看來,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可以説是殘疾人實現一切權利的前提和基礎,營造一個無障礙環境,可以給更多殘疾人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對健全人來説,無障礙環境建設可能是一項工作或公益事業,但對殘疾人來説,這就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甚至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有專門章節對無障礙資訊交流作出規定:發佈涉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資訊時,條件具備的同步採取語音、大字、盲文、手語等無障礙資訊交流方式;公共服務場所涉及醫療健康、社會保障、金融業務、生活繳費等服務事項的,應當保留現場指導、人工辦理等傳統服務方式……
“無障礙這一概念聽起來很宏大,但其實都體現在細微之處。資訊無障礙更需要有盲人站在盲人視角上提出問題,分享親身感受。”王慧直言,其實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更多人了解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並能將生活與這部法律關聯起來,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合力建設一個更加尊重差異、包容差異的環境,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基礎。
“我是殘疾人事業發展、無障礙環境建設不斷向前推進的見證者、受益者,也在積極努力地成為推動者、建設者。”十幾年來用科技和法律促進資訊無障礙,王慧希望有更多盲人能像他一樣從黑暗中走出來,走進到真正的生活中去。他希望讓眼睛感受不到光芒的人們,心靈能感受到光芒。
王慧説,“人生不設限”激勵著自己一路前行,首先是不能給自己設限,其次是社會不能給殘疾人設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