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石漠荒山喪失人類生活條件?不,它已蝶變成綠海

2023-05-31 07:40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原標題:植樹造林、治理石漠化,雲南西疇——石山這樣成綠海(美麗中國·小城看生態③)

核心閱讀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曾經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自然環境惡劣,人們生活艱難。1985年,西疇縣提出“用30年時間綠化西疇大地”。經過30餘年的綠化,石漠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通過發展綠色産業,西疇實現綠富美的結合,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滋味。


99.9%的面積是山區,75.4%的土地石漠化,每人平均耕地不足0.78畝……上世紀80年代,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曾被國外專家認為“基本喪失人類生活條件”。1985年,西疇縣提出“用30年時間綠化西疇大地”。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30餘年的綠化,讓昔日石山成為今朝綠海。

填土造地,轉變生産生活方式,保護植被

“遠望石山不見樹,走進石山一窩土”,曾經的摸石谷,種糧只能東一棵西一簇。“別處種玉米,是連片機械化;咱種玉米論窩,窩裏的土還得從別處拉!”説起以前的摸石谷,西疇縣蚌谷鄉木者村老支書劉登榮直説“苦”。

年年缺糧年年借,新當選村支書,劉登榮坦言自己是被逼“炸石造地”。

一開始,有人質疑:“幾輩人都沒幹過的事,咱們就能幹成?”劉登榮説得硬氣:“不幹咋知道成不成?這樣下去肯定不成!”別人不願意幹,前任支書王廷位説自己願意帶這個頭。1990年12月3日,摸石谷炸響了第一炮。兩周時間,石頭炸完再填土,黨員幹部炸出了試驗田。

村民看到新地模樣,紛紛加入炸石造地隊伍,硬是炸裂了摸石谷的石頭,300多名群眾大幹100多天,終於從石旮旯裏硬摳出了360畝“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臺地。

第二年,木者村迎來大豐收。從那時起,西疇縣不少緩坡開始炸石造地,終於走出了“破壞植被、越墾越窮”的惡性迴圈。

苦熬不如苦幹,西疇人將炸石造地的勁頭用到了修路上:肖家塘村,一村四戶,一戶一人,6年鑿出5公里的進村路;岩頭村,14人揮著鐵錘打、拿著鏨子敲,敲出1公里的進村路……

道路修通後,各村組織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減少對土地的索取、對山林的破壞。

“以前孩子從早到晚滿山跑,就為了一擔柴。”劉登榮説,除了墾荒,砍柴生火同樣破壞植被,喬木砍成了灌木,灌木砍沒了撿木疙瘩,那時全村除了村頭房後幾棵樹,幾乎再也找不到高大喬木。

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村裏先建沼氣池,後又通了電。做飯不再靠燒柴,也就沒人再去山上砍柴。石山封山育林、土山植樹造林、緩坡改種保土的果樹等經濟作物……“綠化靠的不僅是植樹,更是生産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望著遠方綿延的綠海,西疇縣委書記黃明勇説:“解決了溫飽,西疇的生産生活方式也更加環保。”

産業綠色化和綠色産業化協同推進

生態優先之後,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山頂戴帽子、山腰繫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的治理模式,讓西疇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30年前,因為“樹木砍光、水土流光”,西疇縣東南部54個村民小組生態環境惡劣。如今,這裡的50平方公里土地滿目蒼翠,上千畝連片種植的獼猴桃,讓這片土地畝産值翻了好幾番。

2016年,西疇引進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片區群眾土地5000余畝,發展獼猴桃産業。

“公司也是從零開始,一開始試種了20多個品種,最終留了7個長勢好、産量高、市場認可的品種推廣。”公司總經理陳登樹説,西疇大部分地區土薄,但幾乎沒用過化肥農藥,為綠色種植提供了良好基礎。殺蟲主要靠除蟲燈、粘蠅板,幸好封山育林後鳥多,幫著控制蟲害;林下種植苜蓿,固氮肥田。

如今,獼猴桃藤蔓覆蓋的上千畝土地,再也不用擔心雨水沖刷。

同樣因綠而富的,還有興街鎮江龍村。以前的江龍村,因為植被破壞,旱季泉水乾涸,雨季雨水倒灌。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帶領群眾致富,村幹部劉超仁帶領群眾封山育林,山下改種橘子樹。

可當時的動員會上,除了大多數人的沉默,劉超仁聽到的是一堆質疑:“本來地就少,橘子能吃飽?村裏路不好,橘子咋賣掉?”照例是黨員帶頭、典型示範,8戶黨員幹部試種20畝柑橘,2006年挂果,果大汁甜,賣了好價錢。於是,不用動員,村民跟著改種。時至今日,全村50多戶果農年收入達百萬元。

臺地種糧、陡坡種樹。在香坪山,文山金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永生從林下挖出一棵小苗,跟記者介紹:“這是金線蓮,1公斤幹品市場價6000元。金線蓮全株可售賣,半年可采收,為啥還這麼貴?——別處只能種在大棚裏,西疇的林子就是天然大棚,30多年積累的腐殖土,讓咱這金線蓮葉片都泛著光!”

提質增效,探索綠富美結合

西疇國家石漠公園、香坪山景區……每逢週末和節假日,西疇各個景區人潮涌動。荒山變綠,遊客看綠,美成為西疇新的生産力。

看群山起伏,品特色美食,國家石漠公園成為不少人的旅遊目的地。“遊客多,20多畝大棚的草莓都不夠摘。”奔著客流,村民張貴相在國家石漠公園附近租賃土地種起了草莓。

儘管森林覆蓋率已經過半,可西疇縣依然年年植樹。“以前綠化重量,以後綠化重點是提質。”西疇縣林草局局長艾永健表示,一方面要通過綠化保護華蓋木等珍稀瀕危樹種,另一方面要通過在庭院種植經濟作物實現綠富美的結合。

不過,將珍稀瀕危樹種作為綠化苗木並不容易。為了育苗,小橋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法鬥管護站站長李友彬年年上山,請人攀上二三十米高的華蓋木採種。“採下來要儘快去皮、沖洗,避免種子腐爛;還要經過一個冬天的沙藏,來年才能播種。”李友彬説,華蓋木野外幾乎沒有幼樹,而通過人工育苗,種苗成活率能到七八成。

“不僅要溫飽,還要環保;不僅要生存,還要好生態;不僅要小康,還要健康。”黃明勇説,以前群眾吃不飽肚子,美不美沒人在乎;今天群眾吃穿不愁,美麗成為群眾的新需求。

蚌谷鄉黨委書記項冬梅前不久動員水頭村的群眾拆掉了自家院墻:地不硬化,鋪石為路;泉水入院,潺潺繞亭。村民白興剛説:“拆了圍墻,大家比著搞綠化美化,庭院似公園,住著舒坦,還能為鄉村旅遊吸引客源。”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31日 15 版)

【責任編輯:韓雅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