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致富門”

2023-03-24 08:59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鏡頭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陜西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的蘋果示範園裏,枝杈上吐出一顆顆嫩芽。

“瞧!剛修完枝,果樹都在攢著勁呢。新技術、新品種,再加上得天獨厚的環境,蘋果是咱這兒最好的、最合適的産業!”村支書張潤生快人快語。

好土地咋長出好蘋果?

“一靠政策,二靠技術,三靠改革。”張潤生掰著手指一一道來:

政策是支撐。這些年各種産業幫扶就沒斷過。打機井、上滴灌,搭建防雹網,引進智慧篩選生産線……農民盼啥,政府就幫啥。

技術是關鍵。過去由於品种老化,樹越長越高,果越結越小。農技專家專門攻關,推廣矮化種植,一系列新技術解開難題,讓蘋果品質上了新臺階。

改革是動力。“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一場“三變”改革,激發蘋果産業發展活力。村裏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打造南溝生態農業示範園,村民人人成了股東。目前全村建成1060畝高標準矮化密植蘋果示範園。

蘋果紅了,村民日子甜了。走進南溝村,平整的水泥路,整齊的房屋,現代化果園設施齊備,木屋酒店、觀景臺引來八方遊客。駐村幹部張光紅感慨:“産業興了,村裏人氣旺了,十幾個大學生都紛紛返鄉了。”

紅蘋果映照出南溝村的未來。在村裏研學基地實習的大學生馬蓉蓉説:“我畢業後打算回村裏工作,我們趕上好時代,鄉村振興一定大有可為!”

做強産業,健全機制,穩定脫貧有底氣

南溝村是個縮影。近日,記者跟隨“弘揚延安精神,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採訪組在陜西採訪,看到三秦大地越來越多的脫貧村面貌新起來,産業旺起來,人氣聚起來,闊步邁向鄉村振興。

一大早,銅川市廟灣鎮蔡河村脫貧戶方先清來到香菇大棚,給菌棒“翻身”。“再過個把月,新一茬香菇就出來了。”方先清開心地説,他承包了13個大棚,去年純收入8萬多元。

穩定脫貧,關鍵要靠産業。剛開始聽説種香菇,方先清擔心風險大,沒敢邁出這一步。鎮村幹部一次次到府,解釋政策:“你如果想種香菇,可以向村裏的集體經濟合作社租借菌棒。公司全程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出菇後,再還租金。”

新模式打消了方先清的顧慮,村裏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如今,廟灣鎮年産菌棒1000萬棒、年産香菇醬300萬瓶,累計帶動2000余戶群眾,每人平均年增收1.2萬元。

發展脫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

渭南市潼關縣金橋現代農業産業園裏,正在除草的城關街道慶豐村村民宋三魚説:“我每天能掙百來塊,加上土地流轉租金,一年收入3萬多元。”據悉,園區每年支出勞務費400多萬元,為周邊200多個村民提供穩定務工崗位。

“我們推進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務工、技術培訓、示範帶動等多種方式,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發展。”渭南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飛介紹,全市現代農業産業園40個,總産值突破百億元,隨著利益聯結機制日益完善,園區帶動農民增收效益明顯。

“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新型經營主體更好地聯農帶農,發揮新型主體和農戶各自所長,在産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表示,新型主體應該“抓兩端帶中間”,負責前端的農資供應、技術服務和後端的加工、銷售,指導農戶做好中間生産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産業風險,帶動農戶穩定增收。

陜西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孫亞政介紹,近年來,陜西立足脫貧地區資源優勢,促進山地蘋果、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做強做大做優,持續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讓206.5萬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産業鏈。

穩定就業,精準施策,內生動力更強勁

一面培育提升産業,一面著力穩定就業,陜西紮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商洛市山陽縣十里鋪街道高一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脫貧戶管西雲在社區製衣工廠找到了新工作,“月收入2800元,家門口上班,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這樣的好日子,過去哪想得到。”

十里鋪街道幹部柳飛介紹,當地根據搬遷群眾的實際情況針對性提供就業崗位,不少社區工廠實行彈性上班制度,按照基礎工資加計件收入的方式靈活計薪,社區還建了婦女兒童之家,由志願者幫忙照看放學後的孩子,解決就業群眾的後顧之憂。

“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開展以來,縣裏建設産業園區、社區工廠、就業幫扶車間268個,同時通過勞務輸出、創業帶動、公益崗位安置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有勞動能力易地搬遷家庭至少一人穩定就業。”山陽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春華説。

“有了工作心裏不愁,全家不擔心返貧了。”渭南市富平縣曹村鎮便民服務中心,成莎莎正接待群眾諮詢、幫助群眾辦理醫保業務。

去年,成莎莎從渭南師範學院畢業。為方便照顧家裏,她希望找一份離家近且較為穩定的工作。剛好,當地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為有需求的脫貧家庭畢業生提供就業幫扶。不久之後,成莎莎便在曹村鎮便民服務中心上了班。

“對於未就業的‘雨露計劃’畢業生,我們結對制定一人一策幫扶計劃,優先推薦崗位,優先落實政策,優先組織培訓見習,促進儘快就業。”富平縣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田鋒説。

“一人實現就業,全家穩定脫貧。”孫亞政介紹,為給脫貧戶打造更多的就業飯碗,陜西省開展了“春暖農民工”“雨露計劃+”等就業幫扶專項活動,實現勞動力實名現狀數據庫、培訓數據庫和需求數據庫“三庫聯動”,精準對接技能培訓與就業需求,去年脫貧勞動力和監測對象務工規模219.4萬人,大大激發脫貧戶內生動力。

延鏈、強鏈、補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興産業、促就業,脫貧基礎不斷穩固。去年陜西省脫貧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14277元,較上年增長14.2%,20.93萬監測對象都落實了精準幫扶措施,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脫貧縣、脫貧村鉚足幹勁,用脫貧攻堅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的“致富門”。

瞄準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陜西省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人居環境舒適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不斷提升。

綠色鎮坪、山水如畫,一個個村莊散落在崇山峻嶺中,平坦的彩虹公路將一個個美麗鄉村串珠成鏈。

安康市鎮坪縣上竹鎮湘坪村村民周利紅開了家農莊,去年純利潤近30萬元。“我們這裡生態好環境美,經過這幾年的建設,鄉村生活越來越便利,遊客越來越多。”

近年來,鎮坪縣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一個個脫貧村通了産業路,喝上自來水,連上網際網路,建起了旅遊廁所及停車場。富有特色的村莊宜居宜業又宜遊,成為鄉村遊的目的地。

環境好起來,産業旺起來,山溝裏的“土特産”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長”成富民大産業。

時下,正是香椿上市季節。安康市紫陽縣高橋鎮裴壩村,漫山遍野的香椿樹吐出紅油油的嫩芽。脫貧戶夏儉成挎著竹籃、背著背簍穿梭林間,忙著採摘頭一茬椿芽。“手上握著訂單,種香椿收益穩穩的。”夏儉成告訴記者,採摘下來的椿芽,由紫陽縣山野食品有限公司保底統一收購。

隨著香椿産量逐年遞增,龍頭企業建起冷鏈物流庫,開工香椿醬生産線,年産香椿醬400萬瓶。為了讓好東西賣上好價錢,公司線下服務36家餐飲企業,線上搭建銷售平臺,産加銷貫通,帶動全縣種植香椿1.3萬餘畝,促進1萬餘人增收。

小木耳成了大産業,獼猴桃成了致富桃,紅蘋果成了振興果……聚焦延鏈、強鏈、補鏈,陜西把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産業、促進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壓緊壓實責任,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全面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孫亞政説。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