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如何産生更多“動力”
【經濟界面】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光明日報通訊員 尹澤人
掃一掃二維碼,就能查看服裝的生産資訊;大數據、5G等新技術蓬勃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工廠變得更“聰明”……如今,數據已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外的第五大生産要素,正在為生産生活插上“數字翅膀”。
黨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用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數據被稱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大數據産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數據資源“家底”更加殷實
關愛村裏的獨居老人,數據能“搭把手”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當地供電所通過村民家裏的智慧電錶採集用電數據,來分析獨居老人的用電情況。如果出現用電異常,他們會及時發出預警資訊,由相關人員到府查看,避免發生意外。“業主平時在外打工,不在老人身邊,我們通過監測用電情況了解老人作息,也會讓業主放心一些。”供電所工作人員説。
其實,數據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也在生産領域“大顯身手”。
河南洛陽新安縣鐵門鎮的5G數字辣椒種植基地。張怡熙攝/光明圖片
在廣東一家製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車間,智慧機器人有序進行作業,各項生産數據實時顯示在辦公區的大螢幕上,供管理人員查看和管控。與以前相比,車間的生産效率大幅提升、生産成本大幅降低……
業界認為,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數據流動就像石油燃燒,可以産生動力,而動力則帶來價值。比如,數據流動能夠帶動技術流、物質流、人才流、資金流。數據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鑽石礦”,可通過挖掘提煉産生價值,體現在通過多維度、多領域數據揭示單一數據無法展示的規律,實現精準決策,增加確定性、可追溯性、可預判性,減少決策失誤,降低風險。
專家稱,大數據産業作為以數據生成、採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的關鍵支撐。近年來,我國大數據産業快速崛起,逐步發展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産業,數據資源“家底”更加殷實,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基礎能力顯著提升,大數據産品和服務廣泛普及,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中發揮了“急先鋒”和“主力軍”的作用。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佈的《大數據白皮書(2022)》顯示,我國大數據産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我國發表大數據領域論文量佔全球31%,大數據相關專利受理總數佔全球超50%,均位居第一;一批大數據龍頭企業快速崛起,市場前景廣受認可。
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政府參事、西南財經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寇綱告訴記者,當前,我國大數據産業發展現狀可以總結為“政策頻發、發展迅速、大有可為”。政策上,“東數西算”等利好不斷;規模上,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2022年大數據産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
“我國大數據産業基礎日益鞏固,産業鏈初步形成,生態體系持續優化,目前處於大有可為的狀態。”寇綱説。
機遇與“成長的煩惱”並存
“最近,我在網上給兒子買了幾件衣服,之後就頻繁收到各種童裝的推送廣告,好像自己的消費數據被‘偷走’了一樣。”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王艷説。
實際上,這並非個案。當前,個人消費數據等隱私資訊洩露、“大數據殺熟”等行為仍不時發生,大數據産業同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十四五”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大數據産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在25%左右,創新力強、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現代化大數據産業體系基本形成。
山東鄒平某新材料科技公司工人在檢測高純氧化鋁純度。新華社發
大型深遠海智慧網箱平臺安裝成功。唐克攝/光明圖片
專家認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邁進的關鍵時期,大數據産業將步入整合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
“我國有龐大的數據資源和人口紅利,為大數據産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人才基礎。同時,密集出臺的政策為大數據産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需求。”寇綱説。
然而,寇綱也表示,當前,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尚處於初期,數據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有待完善。近年來,各地涌現出多家數據交易所,但不少有“跑馬圈地”嫌疑,業務開展也不夠理想。同時,傳統的要素監管以線下監管為主,難以適應數據要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實情況。
“數據流通與個人資訊保護之間存在矛盾。”寇綱説,數據的價值在於流通。數據如果不流通起來,就很難産生其應有價值,但如果保護不力,造成個人隱私與商業機密洩露,不僅會影響相關權益,也可能引發社會和經濟風險。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此外,我國大數據産業仍面臨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基礎軟硬體等關鍵領域支撐還有待加強。
專家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步入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産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國際産業競爭格局深刻調整,技術倫理、數據安全等風險隱患增多,均對我國大數據産業發展形成了不小的挑戰。對此,我國要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堅定不移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充分發揮大數據産業的引擎作用,以大數據産業的先發優勢帶動千行百業整體提升,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觀眾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體驗混合現實頭盔。新華社發
浙江嘉興數字化新農具耕出“智慧田”。新華社發
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
1月29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智慧大腦(一期)上線運作。依託長三角區域數據共用交換平臺,智慧大腦已打通蘇浙滬兩省一市18條數據鏈路,匯聚了242項數據資源,有力支撐了社保、醫保、公積金異地使用等區域一體化應用場景。
近年來,我國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數據資源的開發應用,著力提升公共數據治理水準,在政策制定、平臺系統建設、數據共用開放、數據開發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並取得積極進展。
與此同時,專家認為,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具有無形性、非消耗性等特點,對傳統産權、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戰,亟須構建與數字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産關係,不斷解放和發展數字生産力。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發佈,系統性佈局了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歷史性繪製了數據要素發展的長遠藍圖。
《意見》提出,探索數據産權結構性分置制度。建立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分類分級確權授權制度。專家認為,通過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産品經營權“三權分置”,強化數據加工使用權,放活數據産品經營權,加快數據産權登記制度體系建設,將為推動數據有序流轉、鼓勵數據開發利用、引導數據産品交易、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提供制度保障。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未來,要強化數據資源匯聚共用。推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提升數據運營效率,發展個人資訊數據授權、企業數據授權,增強數據集聚能力。推進數據採集、標注、存儲、傳輸、管理、應用等全生命週期價值管理,打通政府部門、公共機構、企業不同主體之間及不同主體內部的數據壁壘。
“推動數據標準化工作,完善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標準體系,建立多層級的數據管理標準。”余曉暉説,開展數據標準制定工作,建立包含數據基礎術語標準、數據交換共用標準、數據安全隱私標準等在內的標準化體系。鼓勵重點行業創新數據開發利用模式,結合重點行業應用示範,梳理遴選重點企業數據應用標桿,加大地方和行業企業對接和推廣力度,複製推廣典型應用。
寇綱表示,當前,政府掌握大量公共數據資源,可從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用和開發利用開始做起。一方面,政府部門內部要梳理好標準規則,統一數據收集的標準。另一方面,優化現有數據授權機制,減少反覆確認的中間環節,減輕部門數據共用顧慮;探索更加符合部門利益的補償和激勵機制,激發各部門數據流通熱情,加大對社保、醫保、公積金等高價值數據的保障力度。
“流通交易是數據資源向數據資産轉變、充分釋放價值的必經之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翁翕説,一方面,要統籌優化佈局,強調交易場所透明化、專業化管理,客觀科學地評估試點成效,及時總結市場經驗教訓並調整優化。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規則、統一標準來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和履約成本,市場各方應自覺接受各界監督,並堅決制止名實不符、操縱勾結等行為。中長期來看,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將形成多種類多層次交易場所共同協調發展的格局。
安徽馬鞍山經開區某公司半導體晶片生産線上,職工在趕制應用於5G基站上的半導體晶片。王文生攝/光明圖片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尹澤人製圖
連結部分行業大數據開發利用行動
通信大數據:
加快5G網路規模化部署,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路。擴容骨幹網互聯節點,新設一批國際通信出入口。在多震地區提高公共通信設施抗震能力,強化山區“超級基站”建設,規劃佈局儲備移動基站,提高通信公網抗毀能力。
金融大數據:
通過大數據精算、統計和模型構建,助力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在審慎監管前提下有序推進金融創新。優化風險識別、授信評估等模型,提升基於數據驅動的風險管理能力。
醫療大數據:
完善電子健康檔案和病例、電子處方等數據庫,加快醫療衛生機構數據共用。推廣遠端醫療,推進醫學影像輔助判讀、臨床輔助診斷等應用。提升對醫療機構和醫療行為的監管能力,助推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
交通大數據:
加強對運載工具和交通基礎設施相關數據的採集和分析,為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技術發展及應用提供支撐。開展出行規劃、交通流量監測分析等應用創新,推廣公路智慧管理、交通信號聯動、公交優先通行控制。通過對交通物流等數據的共用與應用,推動鐵路、公路、水利、航空等多方式聯運發展。
就業大數據:
運用網路招聘、行動通訊、社會保險等大數據,監測勞動力市場變化趨勢,及時掌握企業用工和勞動者就業、失業狀況變化,更好分析研判就業形勢,作出科學決策。
(素材來源:《“十四五”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劉坤整理)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3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