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民藏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老戰士羅錦文:沉默的英雄,無聲的奉獻

2023-03-20 09:08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杭州3月19日電 題:沉默的英雄,無聲的奉獻——老戰士羅錦文深藏功名的“平凡”人生

新華社記者俞菀、李平、李澤欣

2022年11月11日上午,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內鏡室主任醫師王明友正在為一位吞咽困難的96歲老人做食道支架置入手術。突然,醫生的眉頭緊皺起來:在X射線下,發現老人右側肩膀裏居然有一顆長約3.5釐米的子彈!

羅錦文老人在浙江省平湖市一家老年康復護理院接受記者採訪,摸著右側肩膀裏子彈的位置(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通過詢問所得知的真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位名叫羅錦文的老人,曾先後參與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而這顆子彈,已深藏在他體內70多年。

循著這顆子彈,老戰士羅錦文的一生徐徐展開……

這是羅錦文老人獲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藏了74年的子彈,早已融入他的血肉

“70幾年了,一直在裏面。”説起肩膀裏的子彈,羅錦文老人顯得很平靜,“平時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下雨天的時候,肩膀會有些酸痛。有時寫字,手有點不聽使喚。”

這顆子彈的來歷,要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

醫院的放射線視覺指引圖像顯示,羅錦文老人右側肩膀裏有一顆長約3.5釐米的子彈(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羅錦文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平湖縣(今平湖市),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949年5月,23歲的羅錦文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31軍92師276團3營機槍連的一名機槍手。1949年8月,他跟隨部隊向退踞漳廈區域的國民黨殘余部隊發起進攻。

“那是我入伍後參加的第一場大戰。戰鬥期間,我突然感覺右肩膀一痛,當時沒空理會。等到戰鬥間歇摸了一下發現出血了,才叫來衛生員。衛生員上來,沒摸到子彈,就簡單包紮了下。”羅錦文説,“當時都是‘輕傷不下火線’,所以我繼續跟著部隊,前進!”

羅錦文坦言,戰場上,機槍手是陣亡率最高的兵種之一,很多戰友倒下了就沒有再起來。但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赴後繼,“就是服從命令,部隊要我們到哪就去哪。”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羅錦文右肩上的傷口也逐漸結痂。

1951年5月,羅錦文又主動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50軍149師警衛營3連的一名戰士。一路北上到達遼寧,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在平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2020年製作致敬抗美援朝英雄的圖冊中,有羅錦文老人身穿軍裝的一張照片(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羅錦文所在部隊主要負責挖坑道、守機場、值守防空哨、後勤保障等工作。“那個時候艱苦啊,陣地上空,炮彈一直打。”朝鮮戰場天寒地凍,土石堅硬,作業工具嚴重不足,羅錦文和他的戰友們克服敵軍天上炸、地面轟的危險,24小時三班作業,構築起了一道道阻敵殲敵的戰壕。

隨著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羅錦文于1955年復員返鄉,後又響應國家號召下鄉務農20餘年。直至2012年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醫院動手術,在術前常規檢查中,才第一次知道肩膀裏可能有一顆子彈。

“我們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問他,他就説是年輕時打仗留下的,沒有提更多,也不讓我們跟別人説。”羅錦文兒媳柳燕表示,因為沒有對日常行動造成太大的不便,家人們便都遵從羅老的意願,決定不取出子彈。

2022年,平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在給老人做食道支架置入手術時,X射線下清晰地看到老人肩膀裏有顆長約3.5釐米的子彈。而這顆子彈,早已與老人的骨頭粘在了一起,無法取出。

“我行醫10多年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王明友説,“這樣的老革命,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把老人的食道問題解決好,讓他繼續有一個保質保量的生活。”

羅錦文兒媳柳燕(左)在浙江省平湖市一家老年康復護理院照顧羅錦文老人(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這輩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一份“遺失申請”

“老羅,吃飯了,我來幫你!”2023年3月3日中午,平湖一家老年康復護理院的護理員張杏忠走進羅錦文的病房。白粥、蛋羹、撕成小塊的雞腿肉……羅錦文基本利索地吃完了,吞咽困難的問題得到了緩解。

“如果不是媒體來報道,我根本不知道老羅是參加過大戰的人。”張杏忠説,儘管已經97歲高齡,眼睛看不清、聽力不太好,但羅錦文習慣了“不求人”,“如果不是因為最近摔了一跤,他什麼都可以自己搞。”

1962年,復員返鄉的羅錦文再次主動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妻子和剛出生4個月的兒子,到當時的鐘埭公社支援一線農業生産。原共民大隊(該大隊後來併入鐘埭村)黨支部書記徐仁法説:“我們當時只知道他當過兵,具體參加過什麼戰役,他沒有跟我們説過,肩膀上受過傷的事,也沒有和我們説過,更沒向組織提過任何特殊要求。”

作為老復員軍人,羅錦文這輩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因為一場火災。

羅錦文于1991年提交的“遺失申請書”(3月2日攝)。作為老復員軍人,羅錦文這輩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因為一場火災。結束務農回城後,1991年出租房裏的一場火災把他“壓箱底”的一枚三等功獎章及退伍證明材料等全部燒燬。於是他向當時戶口所在地的鐘埭鎮人武部鄭重提交了一份“遺失申請書”,獲得了蓋章認定。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結束務農回城後,1991年出租房裏的一場火災把他“壓箱底”的一枚三等功獎章及退伍證明材料等全部燒燬。於是他向當時戶口所在地的鐘埭鎮人武部鄭重提交了一份“遺失申請書”,獲得了蓋章認定。

“這份蓋了章的申請書,是我在整理奶奶遺物時偶然發現的,這才了解了爺爺的參軍歷史。”羅錦文的孫子羅翔説。

“在我父親看來,錢財都是身外物,軍人榮譽和身份卻不能丟。”羅錦文的兒子羅繼勝説,2019年和2020年,當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交到父親手裏時,他就像是收到了這輩子最好的禮物。

“我從小就是個苦孩子,是黨和軍隊養育了我。相比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已經很知足了。”羅錦文説,“我們不怕吃苦,現在祖國越來越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我們那輩人打仗犧牲的付出都值得了。”

這是羅錦文老人獲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讓光榮的記憶一代代傳下去

吃苦不求人。羅錦文是這麼做的,也是這麼教導家人的。

羅繼勝説,2000年,他們夫妻倆雙雙下崗,父親鼓勵他們要自己想辦法,不要麻煩政府。多年來夫妻兩人自食其力、不怕苦不怕累地打工掙錢,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兒子羅翔也通過自己努力,成功入職嘉興一家國有企業。

後輩奮進,對羅錦文來説是莫大的欣慰。

“羅錦文老人一直保持著部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老人身體裏有顆子彈,也是最近醫院偶然披露了資訊,大家才得以知曉。這種淡泊名利的思想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令人欽佩。”平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曹亮説。

隨著我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老復員軍人生活待遇穩步提高。羅錦文目前每個月能享受到合計5600多元的各類生活補助和城鄉居民社保待遇,而他住院期間的手術和康復護理費用,相關部門也會依據政策做最大程度減免。

2023年3月4日,江南春至。午飯後的羅錦文安靜地躺在病床上,感受暖陽照拂。

羅錦文老人在浙江省平湖市一家老年康復護理院療養(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當記者問他是否還有聯繫的戰友時,他想了想説:“有一位新安江的戰友,當年在一個部隊,是一起出去,一起回來的。回來之後還通過一段時間書信,他的通信地址我抄在日記本裏,可惜後來燒掉了,也不知道他還在不在……”

得知情況後,曹亮立即向新安江沿線的杭州市淳安縣和建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了解相關情況。經多方搜尋,建德一名叫程勇的老革命軍人,情況與羅錦文描述的基本相符,可惜這位老人已去世多年。

“已經不在了啊……”羅錦文得知消息後,點了點頭,陷入沉默。

“每一位老戰士都是那段苦難輝煌歲月的見證。我們要通過常態化走訪慰問,做好老復員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和其他退役軍人保家衛國故事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讓光榮的記憶薪火相傳。”曹亮説。

視頻記者:王懌文、李濤

海報設計:孫瑤

【責任編輯:于京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