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化”到“四化”數字經濟的維度你了解嗎?

發佈時間: 2020-10-20 09:46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産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從“兩化”到“四化” 數字經濟的維度你了解嗎?

數字經濟中的“數字”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數字技術,包括仍在不斷發展的資訊網路、資訊技術,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將極大地提高生産力,擴大經濟發展空間,産生新的經濟形態,創造新的增量財富,同時也將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優化産業結構,從傳統實體經濟向新實體經濟轉型;二是數字即數據,數據作為新的生産要素,不僅能夠提高其他生産要素,比如資本、勞動的使用效率和品質,更重要的是,將改變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通過平臺化的方式加速資源重組,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推動經濟增長。

數字經濟發展經歷了由“兩化”演進為“三化”,再到“四化”的過程。

所謂“兩化”,即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其中,數字産業化包括5G、大數據、雲計算、應用軟體、網際網路等産業,這些産業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産業。産業數字化則是利用5G、大數據等技術對各行各業進行數字化、智慧化的升級和賦能,所以産業數字化也稱之為數字經濟融合領域。相對來講,産業數字化的規模大約是數字産業化的5倍,也稱之為投資溢出比。

隨後出現的“第三化”,指的是數字化治理,通常指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和應用,創新社會治理方法手段,優化社會治理模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數字化治理是數字經濟創新快速發展的保障,核心在於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首次提出了“第四化”,即數據價值化。《白皮書》認為,“數據價值化重構生産要素體系,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數據作為數字經濟下新的生産要素,貫穿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全部流程:一方面,價值化的數據要素將推動技術、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産要素發生深刻變革與優化重組,賦予數字經濟強大發展動力,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産要素相結合,催生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金融科技等“新資本”、智慧機器人等“新勞動力”、數字孿生等“新土地”、區塊鏈等“新思想”,生産要素的新組合、新形態將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不斷釋放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另一方面,數據價值化直接驅動傳統産業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數據要素與傳統産業廣泛深度融合,乘數倍增效應凸顯,對經濟發展展現出巨大價值和潛能。

從全球來看,數字經濟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數字經濟成為一些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GDP中佔據主導地位。據信通院統計,2018年測算的47個國家數字經濟總規模超過30.2萬億美元,佔GDP比重高達40.3%。數字經濟對傳統産業經濟的拉動效用明顯,據華為研究報告顯示,到2025年,每增加1美元ICT(資訊與通信技術)投資,將額外獲得5美元的GDP增長;有望拉動全球經濟GDP累加實現17.5萬億美元額外增長。

除拉動經濟外,數字經濟還能有效促進就業。一方面,數字經濟推動就業結構發生深刻的變革;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有效推動第三産業崗位的佔比提升。

數字經濟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並對經濟産生重要影響。從數字經濟佔全球GDP的比重來看,狹義佔比為4.5%,廣義佔比為15.5%。對比前10名數字經濟規模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從數字經濟規模角度來看,美國排第一位,中國排第二位;從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來看,英國排第一位,中國排第八位。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面臨幾個主要問題:一是技術方面。我國在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軟體系統、網路安全等領域仍然薄弱,多項“卡脖子”工程制約數字經濟發展;二是政策方面。我國産業基礎建設不均衡,與兩化融合的協同度不高,方法策略沒有因地適宜;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北京、上海數字經濟佔GDP比重已經超過50%,重慶、湖北等8個省市數字經濟比重為30%~40%,其他多數省份基本為30%以下。

當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有5個重點方向:一是加快數據要素價值化進程;二是強化數字經濟治理能力;三是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四是著力提升産業基礎能力;五是深化數字經濟開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