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將逐漸步入以常態化防控為主的後疫情時期。縣級醫院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也將面臨越來越複雜的戰疫形勢和生存環境,提升後疫情時期下縣級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對推進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7月2號,國家衛健委通報了全國2019年縣級醫院服務能力評估情況,全國1837家縣級醫院綜合醫院參與評估,覆蓋率達到97.8%,其中83.7%的縣級醫院達到了醫院服務能力基本標準。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能力還存在很大不足。

7月24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指導下、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主辦的 “縣在啟航-縣級醫院管理能力提升項目-院長培訓班”第六期遠端視頻會議在輝瑞中國的公益支援下如期舉行。會議主要針對新冠疫情防控常態下現代醫院治理體系建設,以及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醫院品質管理等內容進行精彩授課,旨在提升縣級醫院醫療救治服務能力,助力現代化醫院管理有效落實。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張旭東、評審評價研究部主任陳曉紅分別進行了致辭。陳曉紅主任對項目目標、已開展的工作做了全面介紹。張旭東副所長指出在醫改新形勢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縣級醫院迎來了新挑戰,醫院管理研究所將繼續開展聚焦于“醫、藥、護、技、資訊化”五個方面的醫院管理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持續搭建培訓與交流的平臺,推進醫院服務能力的提升。

醫療品質是醫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分享嘉賓: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醫療品質與評價處副處長(主持工作) 馬旭東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醫療品質與評價處馬旭東副處長在開篇致辭中表示,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疾病控制體系,應急管理能力,應急物資的生産和儲備等方面在疫情來襲之時無一例外的應對了很大挑戰。疫情固然可怕,但通過這次疫情加深危機意識,增強預見能力,提高醫療品質與安全才是醫院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應始終作為終極目標不斷改進。

在醫院管理角度,疫情防控暴露出醫院當前的四點短板。第一點是部分醫院的發熱門診未能發揮哨點作用,發熱門診的格局與硬體條件也滿足不了疫情防控的需要。第二點是檢測能力薄弱,尤其是符合條件的生物安全實驗室亟需提升建設,病毒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確診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代表著控制疫情規模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點是醫院專科發展的短板,尤其是重症醫學、呼吸內科雖然一直在發展,但是和應對疫情和救治工作需要還不相適應。尤其是在疫情應對和醫療救治區域網格化背景下,縣級醫院的相關專科短板更為突出。第四點是醫院感染管理(以下簡稱“院感”)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規範性操作沒有統一標準、院感意識缺乏、個人防護能力培訓與管理不足。管理者應意識到“兩個轉變”。一個“轉變”是從靜態的防控思維向動態的防控思維轉變。疫情期間,不管是高風險地區還是低發病的地區,門診患者人次、住院人次和手術人次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基本處於相對靜態管理。隨著診療秩序恢復,院感的風險和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逐漸轉為動態。另一個“轉變”是從以新冠病毒病原體為主的單一化防控意識向多元化病原體的防控意識轉變。從醫院感染管理的角度,要做好相關工作部署,並加強醫療品質精細化管理。

品質是縣級醫院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各醫院在醫務管理人力資源有限,且部分醫療資源還要優先用於疫情防控的情況下,醫療管理工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管理者仍應堅持醫院院科兩級管理責任制和醫療品質安全18項核心制度,嚴格地按照醫療品質管理辦法做好日常診療工作。

“今年的下半年,我們會儘快將醫院評審標準2020年版制定發佈。在未來的醫院評審工作中,更多會傾向於用資訊化和日常評審的手段去評價一家醫院。各醫院要重視醫療機構的資訊化建設,重視品質安全核心數據的收集和管理,重視相關政策文件的落實,才能在未來的評審體系和模式改變的工作中,更好地適應國家的要求,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做好健康服務。” 馬旭東副處長強調。

資訊化建設助推網際網路+診療

分享嘉賓: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 何強

何強副院長本期分享的主題是《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現代醫院治理體系建設與探索》。他認為醫院等級評審的最終目的是提升醫院整體的治理能力。評審標準不僅結合了中國特色,還通過國家層面的一些標準,作為一個有力抓手,使公立醫院能夠有計劃地實現目標。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如何時刻保持警惕性,同時不忘初心繼續把後續的醫院管理工作進一步做好,對於醫院管理者來説,確實有很大壓力。如何提高院前醫療急救能力,同時針對疫情持久戰做好充分準備,加強整個院前醫療相關急救能力來支撐疫情的防控工作?醫院資訊化建設怎樣和新冠疫情防控資訊化建設進行匹配並滿足醫院管理需求,確實值得深思。

何強副院長在會議中分享了其所在醫院分層有序地進行復工復産的寶貴工作經驗。一是對不同科室制定針對性標準,如普通科室採取逐步增加出診時間的方式,一些特殊的科室(如口腔科),嚴格設立標準,採取預約制來延緩人流量增大並預留了隔離區域,作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觀察病房。二是擴大隔離區域面積,指定一幢樓作為隔離點,一旦有新冠肺炎可疑患者,立刻有序地把這些病人隔離。所有病房採取封閉式管理,僅允許通過視頻探視,確定需要陪護的特殊的病人,原則上也是固定一個人陪護。

控制醫院人流密度是管理者需要重視的一項疫情防控重點工作。在門診區域當中設置等待和隔離區域並配有完善的設施非常必要。為可能需要住院的病人提供相對隔離的舒適區域(包括舒適座椅,衛生間,自動售賣機飲水機等),方便他們等待檢查結果,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患者無序流動。

何強副院長在資訊化建設方面同樣有獨特思路。通過這次疫情,大幅度提高門診的整體預約率是他目前的重點工作。“我們力圖通過資訊化的手段來完成預約診療,門診結算以及掃碼就醫的全過程。我們醫院的患者可以在手機端完成所有診療流程,即使沒帶手機,刷臉也沒有障礙。”他很自豪地表示,浙江省人民醫院目前診間結算率高達85%,不僅大大縮短了患者等待時間,降低了人流密度,還對疫情防控起到積極作用,有助於將門診的人流量逐步減少,將門診預約精準到10——15分鐘,培養病人的預約習慣,為今後實施網際網路+診療工作創造條件,最終實現讓普通復診病人通過網際網路完成復診過程的目標。

發熱門診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能力急需提升

 分享嘉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王平

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各大醫院已逐步恢復日常診療服務,為做好復工復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就醫需求增長、就醫負荷加重等情況做好積極準備。王平副院長直播培訓中分享的主題是《運作防控新常態化醫療管理新挑戰》。她認為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已經融入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管理當中,每一個人都是疫情防控體系當中的一員,不可能置之度外。

未來疫情局部散發或者是小範圍聚集性爆發是很有可能的。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定期總結哪些工作是醫院必須一貫堅持的,哪些是有可能隨機重啟的,根據疫情控制調整醫院的服務量級。

國家正對發熱門診的建設進行規範化管理,各個地方衛生行政部門也在紛紛出臺發熱門診管理規定,可以預見各個醫院發熱門診的診療能力會大大提高。包括發熱門診內的病例如何傳送,診療資訊如何做好記錄,甚至繳費如何更便捷等課題,在發熱門診的建設當中都要考慮。她指出,在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的過程當中,目前大部分的發熱門診對急危重症診治的能力依然薄弱。如果接待了一個發熱患者有急危重症怎麼辦?即使依託急診科組建一支在危急時刻緊急支援發熱門診對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隊伍,這支隊伍如何迅速有序啟動?如何在啟動後做到妥善隔離又避免交叉感染?因此導致的急診科人力減員,該如何及時補充後備力量?尤其是疫情反覆出現的時候,一旦發生醫務人員被感染情況,其工作的區域所有接觸過的醫務人員都可能面臨隔離,如何在這個時候來調配醫院有限的醫務人員力量去支援急診?這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管理者要有敏銳的動態管理思維。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現缺乏院感隊伍人員不足的問題,提高醫生和護士感控專業知識有助於優化醫院感染管理,管理者必須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搭建組織架構時,同步建立標準化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機制,來保證全員都能參與到院感防控工作中。

王平副院長強調發熱門診按照服務能力來承接服務任務,絕對不能超出其服務能力是有原因的。“假設三間隔離病房,收治了四名患者,那就超出服務能力,極大可能成為傳染源。此外醫務人員的疲勞作業可能會造成疫情的反覆甚至反彈,所以在這個區域要縮短工作時長,此外實行集中隔離的管理措施同樣十分必要。”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引領下,與會嘉賓就會議內容展開討論並答學員提問。童朝暉副院長就縣級醫院如何加強危重症救治能力和相關學科的建設給出了他的建議:縣級醫院發展受當地經濟發展水準影響較大,若專科ICU建設難度較大,應成立重症醫學科作為綜合ICU,考慮到專科醫院多學科建設能力較弱,綜合醫院應承擔起當地危重症救治任務。最後,童朝暉副院長強調縣級醫院學科建設應注意“平戰結合”,重申發熱門診在疫情防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篩查與預警作用,其建設應受到與感染性疾病學科、呼吸學科、重症醫學科同等的重視,保障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

陳曉紅主任就縣級醫院在疫情下如何提高治理能力,做好治理體系轉型,從醫院評審評價維度確保醫療品質持續改進給出了她的意見:醫院評審評價工作非一日之功,應成為推動醫院改革的一項抓手。醫院持續發展一靠外力、二靠內功,疫情既是危機,也是推動預約診療、分級診療、重視院內感染的助力,醫院治理體系建設應在確保醫院、患者、員工安全與品質的前提下,符合當前實際需求情況與醫院管理規律的原則下進行。縣級醫院應該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日常就要做好防控工作,後疫情時代,醫院的管理的脈絡更加清晰,醫院應對制度與流程進行改進,把關口把控住,真正落實國家衛健委所下發的所有文件中的要求,切實將防疫工作到實處,給廣大民眾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