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孫恩光:不是故鄉勝似故鄉

發佈時間: 2019-12-13 10:34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徐金玉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我是香港人,在澳門生活了近40年。它雖不是我的出生地,卻是我心中的第一故鄉。”全國政協委員、澳門中橋投資集團主席兼總裁孫恩光説。

上世紀8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澳門,是陪著一位做製衣的朋友“辦配額”。港澳市場都有出口配額限制,但要想拿到國外客戶的訂單,配額是第一位的。香港的配額緊俏,澳門就成了企業辦工廠、辦配額的一片藍海。

當時香港到澳門,出行基本都坐船——飛翼船。那時候的船不是噴射船,都是貼著水面飛,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

初見的澳門,更像個小鎮,有些落後。現在的澳門市中心新口岸區,在當時還不是繁華的商業街,而

是一片綠油油的菜地。上檔次的餐廳只有三兩家,路上的人更是少。很多澳門人都跑到香港去打工,在當地沒有什麼工作崗位。

但是沒想到,這不算完美的第一次到訪,竟將我和澳門的距離越拉越近。我在香港做旅行社,那時的港澳旅遊就像是一個連體嬰兒,一般來香港旅遊,都會去澳門玩一天。為了開拓和了解澳門市場,我常常到澳門。從最開始的時間一分為二,一半香港一半澳門,到漸漸地,我在澳門停留的時間越來越久。上世紀80年代末,我乾脆舉家搬來澳門。

澳門是個人情味特別濃的地方,街裏鄰坊都特別熟悉。沒有那種鋼筋水泥的陌生感,反而平添了很多溫情和自在。我們常常開玩笑説,自己住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被稱為“澳門街”的地方。在這裡,什麼壞事可都幹不了。因為彼此都太熟悉,誰昨天去了賭場,第二天全街坊的人都知道。但正是這種看似沒有神秘感的親近,讓我們的生活特別溫暖、愜意,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澳門回歸祖國之前,我的心裏只有一個字——盼。這種盼望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想法,而是澳門居民共同的心聲,大家都盼望著回歸祖國的懷抱,真正地安居樂業起來。

回歸之前,澳門的治安可以説是一塌糊塗,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放火、槍戰等事件,黑社會勢力較為倡狂。而且當時警匪一家,葡萄牙人根本管理不了。當時的澳門就混亂到這樣,更別提百姓們的生活了。

回歸那天一大早,澳門的大街小巷就被歡迎的人群圍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組織了很多人前去迎接駐澳部隊,當時內心真的是無比激動———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當澳門上空升起五星紅旗時,感覺我們終於有了“主心骨”,有祖國為我們撐腰了。

回歸以後,澳門治安立刻得到改觀。走在大街上,再也不用擔心被黑社會侵擾,那份安全感、自豪感、滿足感,那份澳門人生活的幸福,是祖國母親給我們的底氣。現在的澳門,在國家的支援下,在“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下,這裡不僅有全世界最好的酒店、餐廳,而且正在打造世界休閒旅遊中心。

我喜歡攝影,常常在澳門的街頭巷尾流連忘返。澳門的景致,一張一張都被我定格在相機裏。這種文化底蘊,是有錢也買不來的。

澳門曾在中西交融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400多年前,這裡就已有外國人定居。很多傳教士要去印度、日本、馬來西亞等,第一站都要先到澳門學習東方文化。澳門還是世界現存的中國第一張照片的拍攝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套影像文物鑒定保護基因庫研究項目也可能落戶澳門。澳門借助在中國影像史的開端地位、影像文物基因庫研究項目以及國際合作專業人才培養教育項目三項機遇落地,或可一躍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影像文化遺産搶救中心城市。現在,我正在積極推進這一事項的落實,並且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相關提案。

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發展,完全可以借助自身優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擔當”。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有著科技創新優勢,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文化恰恰是澳門可以發揮自身所長、滿足國家所需的領域。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澳門獨特的歷史人文特色,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又有濃厚的國際色彩。這些文化元素是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彰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我們要更多地發掘其文化價值,進一步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現在,澳門回歸祖國20年了,我想説:澳門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期待澳門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