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鮮的茶樹菇平鋪在托盤上,再一層層送入烘乾爐……近日,在江西省樟樹市昌傅鎮古連石村茶樹菇種植基地,記者見到原來的貧困戶付梅生正在烘乾鮮菇。“我年老體弱,幹不了重活,自從村裏建起了茶樹菇種植基地,我在這裡做點兒摘菇、烘乾的活,很輕鬆,每個月能賺2000多元,去年我家就脫貧了。”付梅生滿意地説。

像付梅生這樣靠茶樹菇産業實現脫貧的例子在昌傅鎮還有不少,這得益於樟樹市政協多次深入該鎮進行專題調研,為産業扶貧謀路子、出點子。

2017年樟樹市實行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後,全市第二養豬大鎮昌傅鎮有860多家養豬場閒置,如何盤活這些豬舍,實現産業轉型和産業扶貧“雙贏”?市政協專題調研組建議,鎮政府引導群眾改造豬舍種植茶樹菇,採取“一領辦三參與”模式,由種植大戶牽頭領辦,村黨員幹部、村民、貧困戶參與其中,貧困戶可以通過産業扶貧資金入股獲得收益,也可以到種植基地務工領取報酬。這一建議得到採納,當年就建起茶樹菇種植基地5個,種植茶樹菇30萬袋。

種植規模上去了,拓寬銷售渠道,讓貧困戶獲得長期穩定收入,又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市政協調研組及時提出了統一註冊商標,改進包裝和分類,辦理食品小作坊登記證和註冊茶樹菇商品條碼,讓産品得以進入商超、電商銷售等建議。2019年,昌傅鎮投入産業扶貧資金200萬元,將茶樹菇種植規模擴大到180萬袋,助力更多貧困戶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