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永強委員:脫貧攻堅要經得起檢驗

發佈時間: 2019-07-30 09:0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透露的數據,從考核情況看,2018年年度減貧任務全面完成,全國283個縣脫貧摘帽。但在工作中,筆者注意到,有的地方返貧率較高。這與脫貧品質不高、幫扶工作不實等有密切聯繫,值得重視。

總的看,當前返貧具有區域性、群體性、反覆性等突出特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因災因市場波動返貧。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産基礎薄弱,旱災、水災、雹災、蟲災、疫情等各類災害頻發。貧困農戶抵禦風險能力普遍較弱,一旦遭遇災害,家庭經營受損較大,從而導致返貧。除此之外,農産品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也會導致一些脫貧戶返貧。二是因大額支出返貧。根據建檔立卡數據統計,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佔到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的40%以上。現有針對貧困群體的大病救助和醫療報銷制度,難以形成對已脫貧家庭及時、充分的醫療保障,一旦得了重大疾病,治療費用高達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導致返貧。隨著一些地區鄉村教育格局調整,農村家庭把孩子送到中心鄉鎮或縣城上學,教育支出和生活成本大幅上漲,也成為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一些貧困地區建房、婚姻彩禮等相關支出攀高,遠超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能力,一些家庭因此重新陷入貧困。三是因幫扶方式不當返貧。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一些地區急功近利、大幹快上,脫貧主要靠短期送錢送物,只輸血不造血,注重物質投入,忽視內生動力,對貧困人口精神、思想觀念、人力資本扶持較少。有的地方不顧市場需求和貧困家庭實際情況,送“扶貧羊”“扶貧雞”,算賬脫貧。有的地方短期行為嚴重,攻堅期內投入大量資源,尚未建立起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就將貧困戶退出。有的地方甚至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強行給一些不符合脫貧標準的農戶脫貧。這些不正確的幫扶方式方法,都會導致農戶“脫貧”後很快就返貧。

現行考核評估體系主要針對各地減貧成效、精準扶貧、幫扶滿意度和資金使用監管,屬於即期階段性考核,這有利於一級一級傳導壓力、壓實責任。但對於防止返貧、促進穩定脫貧,尚缺乏針對性的硬性約束,迫切需要在考核評估工作中加以改進,讓脫貧攻堅經得起檢驗。

首先,加強政策銜接配合。應將返貧率納入考核評估體系,注重與現行考核評估辦法的銜接配合,確保考核評估體系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先期可考慮找幾個典型省區開展返貧率評估分析工作試點,取得經驗並報請批准後,明確將返貧率作為一項參考指標。其次,分類處置返貧原因。對返貧情況的考核,要區別對待因災、因市場波動、因大額支出、因不當幫扶導致的返貧,特別要考慮因災返貧不可抗的特殊原因,將這類原因引起的返貧予以排除。對於因災返貧,考核評估中雖可不列入參考,但針對這方面的救助、保障工作應高度重視。最後,加強返貧監測調查。加強對各地脫貧戶返貧情況的監測調查,在貧困監測中開展專項輔助調查。同時儘快完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逐步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進有出,達到監測總體返貧水準和具體特徵的功能,更好支援返貧考核和結果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