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著力保障城鄉居民生存發展基本需求,著力增強服務供給能力,著力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國公共服務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創新。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公民都有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必須著眼制度設計、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要求是:
——以人為本,保障基本。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基本社會服務、基本醫療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等服務的提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擴大範圍和提高標準。
——政府主導,堅持公益。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質,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科學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事權與支出責任,健全地方政府為主、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加強立法、規劃、投入、監管和政策支援,有效促進公平公正。
——統籌城鄉,強化基層。打破行業分割和地區分割,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體化建設,大力推進區域間制度統籌銜接,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傾斜力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覆蓋全民。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切實加強基層公共服務機構設施和能力建設,促進資源共建共用,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準。
——改革創新,提高效率。完善財政保障、管理運行和監督問責機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多元參與、公平競爭的格局,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第二節 主要目標
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作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安排、加快構建再分配調節機制的重大任務,並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和任務緊密銜接。“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是:
——供給有效擴大。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務預算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準體系和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健全,各項制度實現全覆蓋。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發展較為均衡。資源佈局更趨合理,優質資源共用機制加快建立,縣(市、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基本實現,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明顯提高。
——服務方便可及。以基層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網路全面建立,設施標準化和服務規範化、專業化、資訊化水準明顯提高,城鄉居民能夠就近獲得基本公共服務。
——群眾比較滿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機制有效建立,服務成本個人負擔比率合理下降,績效評價和行政問責制度比較健全,社會滿意度不斷提高。
經過努力,“十二五”時期,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比較健全,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爭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