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軍政府舊址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2011-08-18  發表評論>>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閱馬廠北端,又稱“紅樓”,原來是清政府于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中國網圖片庫 李剛攝影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稱為(武漢)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等,現為辛亥革命博物館。原為湖北諮詢局大樓。1908年籌建,1910年落成,佔地28畝,共有房11棟,建築面積6000余平方米。

大樓主體建築為二層磚混結構西式樓房,面闊73米,進深42米,坐北朝南。上層屋頂正中伸出一座望樓,成為當時閱馬場軸線的制高點,視野開闊,頗為壯觀。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在這裡成立軍政府,一度代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職權。

紅樓原為清政府于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諮議局大樓,此樓1908年籌建,1910年落成,佔地28畝,共有房11棟,建築面積6000余平方米。現大門和主樓上端匾額均為宋慶齡題寫。該樓主體建築為二層磚混結構(也有説法認為是磚木結構)西式樓房,面闊73米,進深42米,坐北朝南。它直接採用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行政大廈和會堂的建築形式,大樓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兩翼是門廳和辦公室,後方正中為會堂,門前的門廊突出,門窗製作精巧,上層頂端正中伸出一座圭形教堂式的望樓,頗具西方古典建築風格,成為當時閱馬場軸線的制高點,視野開闊,頗為壯觀。

  大樓後方也是一座二層樓房。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大門,大門兩側為門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柵的紅色矮墻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平房連接,圍成方形院落。舊址面對閱馬場,院門外正前方立有孫中山銅像,儀錶莊嚴安詳。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武昌起義取得成功後,革命黨人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並頒布第一號佈告,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結束統治了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向全國各省發出通電,號召各地武裝起義響應,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近三個月內,曾一度代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職權,革命黨人在此組織和領導了抵禦滿清政府武裝反撲的陽夏之戰。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鄂州約法》,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促成了最終推翻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作為中華民族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里程碑,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辟為辛亥革命博物館,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等史跡點,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同時館內也保存、陳列有起義的有關歷史資料和革命文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  


相關新聞
文章來源: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