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湖
陳梅湖,又名沅,號光烈,饒平縣隆都大巷(今屬澄海區)人。開基祖是在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從福建莆田移來,到陳梅湖為20世。他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知識淵博,于清末考取了秀才。在泰國繼承父親陳慈登産業,成為著名僑領,榮任泰國中華公學學監。在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後,把大部分家産變賣所獲資金,贊助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還照孫先生吩咐,到南洋募集起事用款,與潮汕籍新加坡僑領肖竹漪、林義順、林受之、張永福等,為中華民國的創立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歷任孫中山秘書、秘書室主任、國務院存記、潮梅自治總會會長、分陜道尹、行嶺東招撫使事兼莞潮梅官産招寧鹽政、粵東公路局長、閩粵邊粵軍招撫特派員、行粵軍招撫使事等。
1922年6月16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被困于永豐艦上,遂電令陳梅湖速上艦,負責給養。在40多天裏,他冒生命危險,組織從陸上不斷運送給養上艦,直到平息叛亂。
1923年6月1日至7月68月至101924年2月25日至7月20三次兼任饒平縣長。1925年8月至10月任大埔縣長。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4.12”事變,他義憤辭去一切職務,在原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邀請下,到廣東通志館,協助館長兼總纂、好友溫丹銘(又名廷敬,大埔縣人),修《廣東通志》,與溫共纂成《古跡門》12卷。1932年日軍進犯上海,蔡廷鍇率十九路軍英勇抗擊,後退至福建,越載11月聯合李濟深、陳銘樞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陳梅湖應聘任高級參議。1934年1月蔣軍攻閩,蔡廷鍇兵敗,陳梅湖隨他等流亡香港。後陳又從泰回中山大學廣東中山通志館工作。
1939年端午節日寇攻陷汕頭等地,成立汕頭市偽政府時,他先任秘書長、警察局長,後任東區綏靖督辦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據其孫陳端度先生,2007年《一位辛亥革命老人的傳奇人生》所述,此是奉蔡廷鍇、劉志陸將軍之命潛入日偽組織以探情報)。任職1年半後,即1941年春“以迂戇罷官”。
1943年冬,南澳縣長許偉齋通過其秘書、陳梅湖之婿沈伯平特邀陳梅湖總纂《南澳縣誌》。南澳縣雖是海島,面積不大,建置晚,人口少,但地處東南門戶、閩粵咽喉,故素為我國海防要衝,明清設總兵府轄閩粵舟師,一度派兵輪守臺澎。可是史志缺乏,文獻不足。他修澳志困難多。除本人蒐羅、參考省內外史書200種,及獲廣東另一大學者溫丹銘支援一批史料之外,還利用許縣長重視修志有利條件,在隆、深、雲三澳聘請了25名文人為徵訪員,協助廣羅博采,闡秘揚潛,寫成《徵訪冊》,然後擇要入志。他親臨南澳調查,約住半記錄名人家神牌、書籍等,遍訪名剎古跡。1944年冬,登上群峰相擁的仁智大師開山的疊石岩,訪住持釋澄曦(1903─1978,達濠人),應邀書“天南法乳”而被刻于摩崖,至今倖存。歷時年半,包括清齊《南澳志》內容在內而增補,長達25卷、36萬字《南澳縣誌》終於在1945年夏殺青了,由77歲的溫丹銘和許偉齋、陳梅湖各寫一序。自定稿後,由汕頭《嶺東日報》社印刷200部,未裝釘而運至南澳島,時逢日寇無條件投降,被上島國民黨縣政府官員視為“日偽資料”而擱之一旁,至1950年2月我軍解放南澳則視為“反動資料”而付之一炬。所幸者,陳先生自攜手稿和共8冊線裝本一部及其他史料,轉赴香港,後把《南澳縣誌》、《饒平縣誌補訂》于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收藏,方使其不致“蒸發”。歷經曲折,2007年2《南澳縣誌》已由陳之孫陳端度先生捐資按手稿印刷百冊以傳世。
1945年冬,他赴香港定居,利用原來博訪勤採、札記成帙的饒平縣史料,有感於光緒知縣惠登甲主修《饒平縣誌》詒誤不少,立意重修,辛苦補訂。1951他終於完成包括惠志在內的《饒平縣誌補訂》,22卷,64萬多字。
1952年1月攜著由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大學者羅香林所寫介紹信,重到日本,先住在次子陳國昂家中,然後到東京赤坂皇宮圖書館文庫,尋獲明萬曆郭裴通志,嘉靖郭春震、清順治吳穎所撰兩部《潮州志》等多種涉潮史書,如獲至寶,抄錄整理。1953年春,他響應祖國動員國外留學有志青年回國參加建設的號召,鼓勵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大學之子陳國昂舉家回去祖國,而自己于5月6日返至香港,把日本所獲寶貴史料分別插入澳、饒兩志中。2009年6得馮平山圖書館長尹耀全和馬楚堅、鄧開頌先生等幫助,由饒平縣誌辦組織人力,掃描縮印該志手稿暨陳梅湖後所補充“另紙粘附之”100多處紙條依序插入,首次出版。他在香港脫手饒志補訂後,又不顧年過古稀,著手編纂《潮州郡志》。可惜志未竟,于1958年病故,安葬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