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是男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9-20  發表評論>>

距離廣東臺山市衝蔞鎮約1公里,一座村子的入口處立著一座門樓,上刻三個大字──“南安村”。這裡便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李是男的故里,過去叫西坑鄉橋頭村。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南安村。李是男的祖屋坐落在村子中部,青磚紅瓦,中間是一個大廳,上有閣樓,兩側各有一間兩層的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

“屋裏原有不少照片,有李是男父母的,也有他本人的,現在都找不到了。”同宗後人、57歲的李福勝介紹説。“真可惜!”陪同記者採訪的江門五邑大學梅偉強教授禁不住發出了一聲感嘆。

雖然李是男祖屋兩扇鐵質大門已銹跡斑斑,但上面的兩個門環完好無缺。大廳閣樓神龕兩邊的對聯──“繼承世德流芳遠,緒毓後人慶澤長”──似乎在訴説著一些塵封的往事。

創辦美洲同盟會

李是男出生於美國舊金山,8歲時由父親帶回家鄉讀書。1905年,年僅11歲的李是男,便在家鄉發起組織“勵志社”,以反清和反美虐待華僑為職志。第二年,他前往香港參加了同盟會,後又返美參加華僑團體“美洲土生同源會”,任中文書記。

“美國是晚清以來華僑集中的地方,19世紀60年代就有了互助互濟的洪門組織──致公堂。由於致公堂辦了一些排憂解難的公益事務,因此受到華僑歡迎,其分支遍佈美國全境,在華人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為聯絡旅美華僑,孫中山曾于1896年、1904年兩次前往活動,1896年之行因未能與致公堂聯繫上,收效不大。”

在梅偉強看來,辛亥革命前夕美籍華僑的生存狀況,並不具備成立同盟會的基礎條件。“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後,總部多次想派遣會員前往美國設立分會。但當時,美國的移民法案相當嚴厲,數次未果只得作罷。”

他説,1907年冬,獲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馮自由的授權,李是男利用身份便利,擴大同盟會在美國的事業。然而,隨後幾年內,進展並不大,李是男只聯絡到溫雄飛、黃雲蘇、黃傑廷、黃伯耀、許炯黎等人,于1909年組織成立了少年學社,這成為後來成立美洲同盟會的基礎。

1910年春天,孫中山到美國,少年學社社員張藹蘊向他建言:“搞革命,首要的是搞好宣傳。但目前在美洲的華僑華人中,只有報紙上的鼓吹,沒有事實上的行動,這顯然是不夠的。應當儘快招募海外有志之士,擴大同盟會的氣勢。等到革命進行,就能前仆後繼,即使革命不成功,也會有後來者繼續奮鬥。”

此説正合孫中山之意。在其主持下,少年學社改組為同盟會舊金山分會,李是男任會長。後來,孫中山入致公堂,同盟會在美洲的活動大大便利。1911年5月,致公堂與美洲同盟會合併。隨後,美國各地紛紛成立了同盟會,各埠都以舊金山同盟會為總會,仍由李是男擔任會長。

出任籌餉局會計

1911年,剛剛經歷黃花崗起義之敗的孫中山再一次來到美國。他此行的主要任務,是繼續籌措費用,既為撫恤烈士家屬之用,也為挽救革命氣勢。而他可堪憑恃的,就是由李是男任會長的美洲同盟會。

梅偉強説,此前,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馮自由,曾提議創設革命救國籌餉局。孫中山對此高度贊同,主張用革命軍政府名義發行金幣債券,面額分十元、百元、千元三種,購買者可“于革命成功後獲得加倍償還”。先由籌餉局發給臨時收據,待金幣券寄到,再憑收據換取。

1911年6月10日,洪門籌餉局成立,對外稱國民救濟局,發行金幣券。金幣券印製精美,是孫中山借鑒美元式樣設計出來的,對外發行時由孫中山署名,李是男則以“會計李公俠”副署。

“在當時情況下,籌餉局要贏得廣大華僑華人的信任,須有多元化的組織結構,有的史書稱李是男為籌餉局負責人,顯然不符合當時實際。”《華僑革命史》記錄的珍貴史料,佐證了梅偉強的觀點。

據記載,至年底,籌餉局總計在美籌款40多萬美元,為辛亥革命作出貢獻。在之後的北伐戰爭中,孫中山沿用洪門籌餉局的經驗,設立了中央籌餉局。“作為34個發起人之一,李是男為籌餉局的成立及在以後的募款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梅偉強説。

辦報刊宣傳革命

1909年春,李是男與黃伯耀、黃雲蘇等人同感於海外華僑飽受異邦欺侮,而腐敗的清政府不但不為解救,反視僑民為“化外之民”,深知“非推翻清廷建立民國,不足以消除個人和民族的痛苦,祖國強盛,僑民才能真正挺直腰桿。”

“然而,他們所在的"美洲土生同源會",雖説通過了創辦《美洲少年》週刊的動議,但因當時不少人對革命談虎色變,竟至招股未成。大家決定合資經營,李是男任副刊編輯,《美洲少年》成為美洲同盟會的喉舌。”江門五邑大學廣東華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教授説。

《美洲少年》大獲成功。孫中山抵達紐約,看到這份週刊頗加讚賞,隨後到舊金山與李是男等人會晤,提議將週刊改為日報。為解決經費問題,他們組織了股份公司,每股一元,凡同盟會成員最少認購一股,李是男、黃伯耀率先各認購200股,創立了“少年中國晨報書莊”,並附設印務公司。隨後,兩人費盡心思,以分期付款方式,解決了印刷設備和紙張供應難題,工人工資則單月由李是男、雙月由黃伯耀墊付。

當時,舊金山已有《中西日報》、《大同日報》、《世界日報》三家華文日報,全部于每日午間出版。考慮到青年人創辦革命黨人的機關報,自當別具一格以示朝氣,李是男決定以《少年中國晨報》為名,每日清晨六時出版,編輯、排版、印刷等工作均須在夜間工作,“幸好那時的工友們均已加入同盟會,有著充沛的革命熱情。”梅偉強感嘆道。

1910年2月,孫中山在《少年中國晨報》發刊詞中指出:“革命事業可分兩時期,一曰空言鼓吹時期;二曰武力實行時期,今日的口誅筆伐,是使革命思潮,為之澎湃而不可抑”。從此以後,《少年中國晨報》高舉反清共和旗幟,與封建保皇勢力展開鬥爭。

“革命小生”粉墨登場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黨人為了利用戲劇作為革命宣傳的工具,曾與一些進步粵劇藝人合作,組織改良班,名為“志士班”。

“志士班與同盟會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較為密切:一方面,許多志士班由革命黨人發起、主持乃至登臺演出;另一方面,一批粵劇界藝人在志士班的影響下傾向革命,走出舞臺,宣傳革命,參加鬥爭。”張國雄説,為募集革命捐款,粉墨登場出演新粵劇的同盟會成員不乏其人,但最有影響的首推李是男。

據馮自由《新小生李是男》介紹,李是男孩提時代入讀私塾,聰明好學,“尤嗜本國戲劇,凡著名粵曲之小生唱本,皆能瑯瑯上口”。儘管在同盟會中任會長,但為籌集革命餉銀,他發起組織了“新舞臺粵劇團”,並親自飾演小生,演出了《喚國魂》等以反清革命為主題的粵劇。

黃伯耀在《李是男事略》也記述:“是男生平嗜好戲劇,擅小生,嗓音甚佳。革命籌餉時期,常粉墨登場,甚為僑眾歡迎,每次成績極好。”馮自由也説:“是男為籌款計,組織一新劇團,親自粉墨登場,飾演小生一角。居恒精於音律,至是高歌一曲,響遏行雲,金門士女鹹大為傾倒。每往來唐人街中,婦女界多稱之新小生。”

由於李是男利用廣東華僑喜聞樂見的粵劇進行宣傳,寓愛國革命教育于娛樂之中,加上他扮相英俊,行腔吐字,不同凡響,博得廣大華僑觀眾的歡迎。有一次,他親自登場,飾演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其表演正氣凜然,聲音響遏行雲,觀眾踴躍捧場,光門票收入就達3萬多美元。

“革命黨人在美洲的活動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募集經費的活動也比以前順利多了,僅支援武昌起義的捐款,便從舊金山華僑中募得1萬美元。李是男身居要職,仍然粉墨登場,實在難能可貴,故又有"革命小生"之譽,成為粵劇史的一段佳話。”

梅偉強説,演戲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只有群眾聽得懂,才能發揮宣傳作用。根據題材和宣傳的需要,李是男和他創辦的新舞臺粵劇團,大膽地把舞臺官話改用粵語演出,又採用平喉唱粵曲,用真嗓(實聲)代替假嗓(假聲)。李是男以革命活動家演粵劇,在粵劇史留下了光輝一頁。

鞍前馬後追隨孫中山

梅偉強説,李是男一生追隨孫中山,支援並參加民主革命,可謂殫精竭慮,有例為證──

1910年12月28日,孫中山抵舊金山,李是男與黃伯耀前往迎接,安排下榻于廣東銀行樓上。其時,清政府領事館剛好設于三樓。在搬行李時,車夫誤搬至領事館,取回後發覺行李箱中,新同志的簽盟書不翼而飛,孫中山即遣李是男,迫清朝領事許炳臻將原物交回;

1911年1月3日,廣州新軍起義失敗,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命李是男、黃伯耀速籌數千元,以救濟失敗的志士,李、黃想盡辦法,也只籌得2000美元,但孫中山説:“款項雖少,救命力大”;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王朝。“華僑中的不少革命黨人紛紛回國當官,有的還伸手要官,但李是男仍在美國辦《少年中國晨報》。在孫中山多次催促下,他直到1922年才回國,任孫中山軍政府秘書。”張國雄對李是男的高風亮節由衷欽佩。

梅偉強説,在秘書任上,李是男鞍前馬後,追隨孫中山,提出了不少建議。孫中山逝世後,李是男專事中山紀念堂的籌建,並忠於職守,對紀念堂的管理工作出了貢獻。

1937年5月28日,李是男病歿于廣州。馮自由為其撰寫輓聯:“興唐李靖,代有賢孫,記倡義美洲,勳績永銘金幣券;顧曲周郎,偏多短命,嘆收功赤壁,延壽難為鐵肺人。”

旁邊故事:李是男墓沒于井巷

在臺山市衝蔞鎮南安村人採訪,記者見到了83歲的李元盛。其爺爺和李是男是親兄弟,排行老大,他稱呼李是男為“二公”。

“二公的後人現在已經很少了。”據李元盛老人介紹,李是男的後人全在美國,大兒子叫振輝,小兒子叫振振。振振的兒子(李是男的孫子)有兩次回鄉拜祖,第一次是在8年前,第二次是在去年,在祖屋待了40分鐘。“由於在美國出生長大,他只會説幾句簡單的臺山話。”

不僅僅是後人難覓,李是男的墓地也無人能知。“廣州市天河區,沙河頂65號新一街59號民居後。”根據維基百科的指引,這裡應當是李是男墓所在地。然而,當記者走進這裡深弄,卻四處尋而不見,向附近居民打聽,也無人知曉。

記者多方打聽得知,如果不是廣州市2003年6月啟動的第四次文物普查,“李是男墓”甚至進入不了《廣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正是在這次普查中,文物專家們痛心於一些文物古跡的湮滅,大聲疾呼加大保護力度。

行走在李是男墓所在的井巷,記者心生感慨:先賢們出生入死、孜孜以求者,不正是子孫後代的幸福嗎?寂沒于市井之中,或許倒正符合李是男先生但求進步而無心名達的人生境界吧。

專家評説:辛亥革命大功臣

江門五邑大學廣東華僑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梅偉強:

辛亥革命大功臣

他,是第一代土生華裔。按美國法律,他應該是美國公民。但在種族主義高漲的時代,華人不許加入美國國籍。後來,他參加華裔美籍公民同盟會,致力於維護華僑華人權益。

他,是美國舊金山同盟會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少年中國晨報》的主要創辦人、同盟會與洪門致公堂實現大聯合的主要推動者、洪門籌餉局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他,就是李是男。1906年,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作為美國華僑中最早追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之一,李是男對辛亥革命的貢獻當為後人所銘記。

8歲返鄉,接受傳統文化熏陶;親眼目睹清朝的昏聵,組織“勵志社”;組建“少年學社”,創辦的《少年中國晨報》,被孫中山譽為“國民之導師”;領銜美洲同盟會,促使美國同盟會與洪門致公堂聯合;在籌餉局盡職任事,並親演“革命小生”,實乃一大創舉……

一生追隨孫中山的李是男,為辛亥革命立下赫赫功績,卻從不居功請賞,直至1922年才盛情難卻,擔任軍政府秘書。其高風亮節令人景仰,名字永垂辛亥革命史冊。

責任編輯: 楊楠
文章來源: 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