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委書記陳辭介紹海口發展狀況
“海口改革開放20年最大的成就是走出了經濟泡沫,從一個‘廢都’變成了‘綠都’,成為全國少有的理想居住地,一個宜居城市。 ”在海南建省20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市委書記陳辭這樣描述海口20年來的發展成就。
近日,陳辭在海口接受了“2008年網路媒體海南行”記者的採訪,他説,80年代,海口是全國泡沫經濟的重災區,1000多萬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三四百個億的債務和銀行不良資産沉積在海口。海口因此一度被稱為“廢都”。
“20年來海口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陳辭面對記者,反問道,繼而又自問自答,“不是政府公報中的那些數字,因為任何一個城市累積20年,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數字。和內地其他城市相比,從總量和增速上講,我們的發展都是相對滯後的。”
陳辭一字一頓地説:“對海口而言,最大的變化就是換了頂帽子。近20年的恢復性增長,海口現在已經把‘廢都’的帽子摘下來了,成了‘綠都’,是全國少有的理想居住地,一個宜居城市。”陳辭的話語透露著感慨,也飽含著揚眉吐氣的豪邁。
他指出,在中央強調科學發展的今天,海口的這一成就更凸顯其價值,尤其是它的生態環境,這在全國也是最好的。“海口的核心競爭力就體現在這裡”, 陳辭説。
轉變定位和發展思路是海走出口經濟泡沫的核心因素
回首往事,陳辭談到停緩建半拉子樓的情況。他説,首先,海南通過泡沫經濟得出了一個教訓,就是海南必鬚髮展産業,而不能靠投機炒作。海南先是炒物流,後來炒股票、房地産,這都不行,一定要靠生産力的提升。形成這樣的認識,標誌著海南已經走出了低谷,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表現出健康向上的勢頭。第二點,應該歸功於國務院,國家對海南經濟特區在宏觀調控之後受到的重創給予了特殊關照,給了一些政策,就是處置停緩建工程的政策。第三點,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海口市人大常委會針對這一狀況,利用特殊立法權作出了《關於加快停緩建工程的決定》,海口市依照這一決定,採取了一些措施。第四點,將過去靠優惠政策來吸納投資改為由政府來主導,比如説,要求原來報批的總量削減40%,轉化綠地。對一部分停緩建工程,政府採取收購的辦法,轉變為公共建築,變為學校、幼兒園等等。
陳辭認為,最主要的一點,還是海口城市定位的轉變,發展思路的轉變,使這個城市增值了。過去大家持觀望態度,因為沒有市場,現在變為積極投入,覺得高額投資會有回報,有利潤。由於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海口經過歷屆政府十幾年的的努力,很好地解決了停緩建工程的問題。而這些因素中,核心是海口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發展思路和定位,由此導致外界對這個地區的市場恢復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