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劉雲普在海淀老年大學裏學習書法。
在老年大學裏學習繪畫的老年人。
在老年大學裏學習繪畫的老年人。
Δ大家庭 小家庭Δ
雖然上老年大學讓劉雲普夫婦的退休生活豐富了許多,但他們心中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已經33歲的獨生女兒至今還沒有成家。劉先生説起此事就連連搖頭:“我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也不敢多問啊!問多了她就不高興!”
如今的社會與過去不同了,年輕人所面臨的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對個人問題和家庭理念與父母輩想法不同是很正常的。
但老年人卻很難不為兒女操心。
前不久的《北京晨報》有一則消息,北京的幾個公園裏,有些來晨練的退休老人常聚在一起為兒女找對象。他們相互提供自己兒女的情況,遇有雙方滿意的,就記下彼此家裏的聯繫電話,希望能幫孩子找到合適的伴侶。這則消息讓人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劉雲普説他不會去干涉女兒的生活。“唉,孩子大了,她的生活內容和我們不一樣了,隨她去吧。” 劉先生顯得很無奈。現在,他女兒已經在別處買了房子,很多時候都不在家裏住了。
像這樣兩代人分開生活的家庭,在城市裏很多。過去的“多子多福”、“兒孫繞膝”、“四世同堂”之類的幸福觀,現在已經難以實現了。不僅因為年輕人喜歡獨立的生活,一些老年人想法也不一樣了。
退休前在一所小學任校長的張女士和老伴都是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孫子剛剛一歲多,正是需要幫忙的時候。但老倆口退休後,並沒有把孫子接到自己家,而是出錢為孫子請了一位家政服務員,自己樂得清閒。張女士説:“我們忙了一輩子,退休後又上了老年大學,社會活動多,不想把自己栓在家務上。而且,我們的育兒觀念已經過時了,孫子的教育還是由他的父母多操點心吧。”
在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後,人們必然要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老少兩代人都需要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傳統的大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都在變化。
但不能回避的是,日漸衰老的老年人是越來越需要有人照顧的。中國傳統的大家庭結構所産生的養老方式是反哺式的:老人在帶大了兒女、孫子女後,日後的養老問題,就理所當然地全部包在兒女身上。
但是現在,“空巢家庭”已經在中國出現,並且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因“空巢”而帶來老年人的精神寂寞、心理疾患、日常生活困難等種種問題,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1998年的春節晚會上,一首名為《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找點時間,找點空閒,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在晚會後被廣為傳唱,足以證明它的社會意義。文:侯若虹 圖: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