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從灰藍一片到五彩繽紛[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2-02 發表評論>>

牛秀茹至盡還保留著二十多年前給先生買的中山裝,在當時,除了這種統一的藍色,人們是沒有更多的選擇的。

 

牛秀茹一家七十年代的合影照片,凝聚了歷史的瞬間。

 

Δ縫紉機的故事Δ

  牛秀茹是筆者相識三十多年的老大姐。如今,已經退休的她在社區裏擔任居委會主任。每天,她要在社區裏檢查衛生和協助治安,幫助居民解決各種問題,開會更是少不了的工作。58歲的牛大姐依然保持著服飾整潔大方,舉止利落得體的風格。

  與牛大姐相識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時她已經有了一個兩歲的女兒。她的丈夫陳先生是鐵路工程師,長年在外地工作。家裏還有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一家人的生活都需要她來打理。

  現在牛大姐家裏,那臺蝴蝶牌縫紉機依舊擺放在床邊。她説:“所有的舊傢俱都賣了,就是這縫紉機,我怎麼也捨不得,它幫了我多大的忙啊!”

  縫紉機是1970年買的。那時的物資供應很緊張,象縫紉機這樣的“大件”,在市場上是要憑票供應的。牛大姐買縫紉機的票,是她丈夫在單位抓鬮抓來的,這在當時就如同中了彩票一樣,惹得周圍的同事都萬分羨慕。

  自從有了這臺縫紉機,心靈手巧的牛大姐不論日子多艱難,始終能讓一家老小穿帶得乾淨整齊。家裏人春夏秋冬、從裏到外的所有衣服,一概是她自己做。為了節省錢和布票,她會在商場買來布頭,精心裁剪、拼拼湊湊,做出的衣服比市場上賣的毫不遜色。新衣服要先緊著老人和上班的大人,而小孩子的衣服基本上全是用大人的舊衣服改做,中式棉襖、西式褲子,一件件象模像樣的。

  作為人口大國,滿足幾億人的衣被需求曾經是中國政府一個很大的難題。因此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中國一直實行用布票限量購布。在這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裏,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象牛大姐一樣想方設法節儉度日。

  對於服裝,除禦寒之外,結實耐用幾乎是人們的唯一要求。在給孩子買衣服時,一定要買大一、兩號的,為了可以多穿兩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當年每個家庭主婦都熟知而且有深切體會的“節減經”。那時的主婦即使不會做衣服,補衣服是一定要會的。不少人家的縫紉機就是專職用來補衣服用的。當年大多數的孩子都有穿補丁褲子的經歷,大人們看看補丁補得平不平,就能看出這個家庭的主婦手藝如何,是否能幹。文:侯若虹、圖:馮進

1   2   3   4   5   下一頁  


責任編輯: 莊昊文章來源: 中國網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