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上海玉佛禪寺的方丈禪室迎來一批平時很難相聚一堂的客人,他們是近三十位已經歸國的海外留學僧和幾位居士。他們的話題一會兒聊到日本、南韓,一會兒聊到斯里蘭卡、新加坡、英國。説到激昂處,聲調越來越高,説到動情處,令人為之動容。原來,這是正在出席“2008佛教外語交流會”海外留學僧(生)及部分代表的一次座談會,主題是傾聽留學僧(生)的心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端坐中間,他聽得很仔細、很認真。
為了便於討論,中國佛教協會張琳副秘書長向與會者介紹了最近十幾年裏我國佛教界對外交流工作簡況,特別對中國佛教協會培養留學生的工作也做了回顧。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劉威副秘書長在發言中表示:時代呼喚中國佛教在對外交流中要大有作為,而目前外語人才的缺乏恰恰成為制約的瓶頸。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人盡其才、寺盡其力。對於開展有效的留學工作,以培養和鍛鍊對外交流人才,要“給予鼓勵、給予支援、給予平臺、給予機會”。
曾留學日本、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湛如法師説起留學生涯,仿佛歷歷在目。他提出的三條建議也很快得到大家的認同。第一,理順渠道,建立留學僧(生)管理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那些雖然留了學,但卻處在猶豫徬徨中的出家人找到歸屬感,吃下定心丸,明確方向,找到回來的路;第二,設立專項留學獎學金。既是獎勵、鼓勵,也是支援、安慰,更是長久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第三,提供施展所學的平臺。讓這些胸懷報效佛教、報效國家思想的留學人才“回得來、有的做、留得住”。
早年被趙樸老派往斯里蘭卡留學的五比丘之一、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的凈因法師一談起這個話題,也是一發不可收,滿懷感恩之心,懷舊之情。他説,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佛教界出去了一批一批留學僧(生),有官派的,“民”派的,還有“自派的”。不管怎麼説,算是有了一個交流人才庫。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回來後“流落”民間,不能用其所學,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他認為,今後這方面的工作,其中一個關鍵是要建立明確、統一、有效的機制,為他們提供規範的環境。也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善信來支援留學工作。在這方面,經費並不是問題,關鍵看怎麼做這件事。他指出,現在國家和教會這麼重視留學僧的培養和使用,已經學成的留學僧理應不講任何理由地為佛教、為國家效力。要少説多做,少抱怨多感恩,對自己要正確定位、埋頭苦幹作出貢獻,多講奉獻,少提要求。
剛剛拿到南韓博士學位的普正法師回顧了留學期間的艱難,特別回憶了當年趙樸老對他的關心和幫助。他建議,為確保留學教育步入良性迴圈,消除出國法師的“回歸”困惑,希望各地多為學成歸國的法師提供適合的工作和機會。
早年留學斯里蘭卡的趙桐居士認為,要培養當代的玄奘,需要給他們創造環境。她建議,可以設立一些大型項目,以項目凝聚人才、鍛鍊人才。比如,翻譯南傳大藏經的項目,這項工作與英國、日本相比,已經落後了上百年。她還建議成立“佛教界留學生會”,為佛教留學人員提供經常性的交流渠道。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圓慈法師、中國佛協國際部李賀敏先生、福建省佛協秘書長本性法師等紛紛談了留學體會。大家都認為,這次座談會的召開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那就是對出國歸來的外語人才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有所加強,相信這將會給歸國留學僧(生)創造出更多展示才華的空間和機會。
學誠法師總結發言説,現在,西方國家的人們對佛教越來越有興趣,中國佛教界的對外交流必然會越來越增多。目前,我國佛教界有一定的人才儲備,但還很缺乏,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工作。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條出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佛教界也好,每個寺院也好,個人也好,需要對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認真面對積極思考,切實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作者:陳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