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學人曾在佛光山德國道場服務11年,目前在瑞士佛光山服務,這些年來在歐洲的弘法中,從人事物中學習許多,今天很高興有此機緣與各位做弘法經驗的交流及學習,我德文所定的題目是「中國佛教如何面向世界? 」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改革的時代,在我們面前的新世紀,是一個簡單的外境就會引起生活態度強烈改變的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如面對將來的挑戰?身為一個僧眾,又應在這個時代擔任什麼樣的責任呢?
毫無疑問的,宗教在這個改革的時代必然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怎麼説呢?因宗教的本質是絕不會改變的,它永遠都要為人類排難解憂,而人類也總希望能減少不歡喜、常擁有歡喜;我們也害怕身體的病痛,總希望從擔憂、傷心、害怕及無知中解脫;而總尋找祥和、諒解、滿足及實現願意之途,所有的努力都是要達成在物質、社會及精神等的需求,也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幸福及滿足。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內都在走向全球化,世界化意味著更寬廣及實際的生活風格。宗教總是教導我們要減少或甚至熄滅貪瞋癡,這些都來自佛教的教義,並非新的課題,因三毒總括了人類問題的根源,不過,這個問題也常有新的解決之道,並在我們所面臨的新紀元更具特別含意了。
目前有許多各宗各派的佛教團體在世界各地弘法,如日本、韓國、西藏,及所謂的新興佛教。那麼中國佛教應如何以自己的風格面向世界呢?如何將這個古老的教團也立足於未來呢?學人認為應發揮中國佛教的特質,即以「禪法弘揚佛教」。但應如何將傳統的禪現代化呢?即應該去關心人類所關心的事物,如此世人就能認識及接受中國禪了;其實這也是佛光山一直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家師 星雲大師説:佛説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學人就以這四個方向配合現代人所關心的話題及學習,做下列的説明:
一、佛説的──悲智是禪者的風範
一個禪者有一天離開禪堂,走到街上,並在天橋上看到橋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突然悟到,一個禪者如眼中沒有蕓蕓眾生,就不是真正的禪者!
悲智是實現佛性的最佳方法,也是透過僧眾更能直接彰顯佛法;悲智也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的,悲智有如佛陀的雙足及雙手,引導眾生行往正道,唯有悲智雙運,方能有力量,導引個人及社會應變之道。
禪法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之一,也在全球被廣大的學習及研討的修行之道,雖然它源自東方,卻在西方被重視。最欣慰的是,它已不被局限在寺院,而廣弘於現今的社會,並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那麼中國佛教應呈現什麼樣的禪法給世人呢?
-與自然合一的禪,物我合一,相入無礙,超然的禪心
-與生活合一的禪,搬柴運水,行住坐臥,無非是禪
-與幽默合一的禪,不是枯木死灰的老僧入定,而生活風趣,隨機應化排難解憂
所以佛光山各地的禪修中心也以弘揚人間禪法為主,融合了傳統及現代,如與茶、花及樂結合,以達上述的三個方向的弘揚禪法。
二、人要的──和平
人類因內心不安, 所以常對人有敵意及衝産生,加上因無法掌控我們的這顆「心」,卻又希望掌控世界,所以常覺得有許多的不平,但又希望能找到和平之道,所以容易自我矛盾及痛苦。如果我們能真正了解和平的可貴,就會更珍惜,也將和平延續給他人,宗教在這場遊戲中,真能扮演實現和平的使者。
那麼中國佛教又應如何讓他人了解和平之道呢?最直接及簡單的方法就是進行宗教對話!只有與世界其他宗教透過溝通及互相了解,才能和平相處。這幾年我們也欣見西方的耶教願意打開門戶和其他宗教交流,特別是與佛教的往來更頻繁了,這是一個可喜的開始。
佛教所謂的和平,是從內在到外在的和平,外在的和平,當然也源自我們內心的協調,這是無法只以個人的方式就能達成,而必需通過心靈的引導,所以佛教的禪修法門才會在世界各修行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被推廣及接受。
佛光山在全球的道場,也常舉辦或協辦所謂宗教對談的活動,也獲得當地其他宗教人士友善對待。
三、淨化的──環保及節約能源
沒有大自然我們就無法生存,大自然提供許多的能源及物質,並增加生活的價值,當我要逃避吵雜的世界時,我們很自然的就想投到大自然的懷抱!
無奈這個時代運用大量的科技及知識來消耗自然生態,因此,我們應如何來關愛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呢?現代人都以[我]為中心,而漠視了人類與環保、個人與全球,及自他之間的相互關係;可惜我們似乎都認識環保與自然,卻又如此陌視,更不用説會把它當作一個需要保護的真實物。佛教説「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我們真想透過「花與葉」見到如來,身為中國佛教徒,就應從心靈及自然的環保做起,自然環保如佛光山所提倡的「植樹活動」,心靈環保如落實弘揚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説好話及心存好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身心淨化及得到健康!
四、善美的──教育
胡適先生説:「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我們學習做人及行為規範,也學習適應生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習」更是順應世界的重要之道。
現在所謂的學習,多數是因應生活及社會經濟所需而學習的,所以根本沒有時間理性地去比較及思維另外的領域。電傳媒體連接無遠弗屆的電腦及網際網路資訊,更讓年青人都為職場所需而進修,然而我們一直著重外在技能的學習,卻忽視自己內在的世界,所以才會在要面對自己的感受、恐慌及憂慮時常感到無助。
宗教在現今時代應擔負起怎樣的「心靈教育」呢?應負起教授「倫理」的觀念。老一輩的人很清楚自己的尺度,什麼是該做及不該做的,不過這樣的尺度在全球化以後已不再存在了。以前的長輩常會考慮一下,什麼是我該做的及能做的,不過這在現今的社會,該不該或能不能做可能含有其他意義,甚至觸犯到世界的敏感話題,甚而引起衝突,不過,這個問題也應該可以交給宗教去解決。
佛光山在各地所舉行的短期出家、青年學佛營、讀書會及佛教倫理課程,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大家透過佛教的活動來學佛及倫理關係,而不只限於在學校的學習,這也是中國佛教徒以教育度眾及自我提昇的一種挑戰。
全球化是現在很熱門的話題,明日的全球宗教也許不符合所規劃出的全球化的社會趨勢,也不同於現今的全民經濟趨向,不過,相對的,全球化也不表示全面適合在一些既有的標準或改革上,未來全球化的宗教不應是個混合物,不能弄得模稜兩可,只剩最高表層在支撐著,宗教終究不是商品,也不應成為世界市場的商機;如果想要這樣,那麼在這場全球化宗教的競賽中也不會得勝的。
全球化應讓我們更加融合地去實現有利人類美善的願望,這對其他宗教是如此,佛教徒更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重任,如果真的能做到這樣,那麼以修行而達成解脫,就比全球化的商機更有意義了。
中國是佛教的第二個故鄉,在中國我們可以比其他地方更可以深入經藏,可惜中國人謙讓及退縮的性格,讓世人忘記佛教第二故鄉的實力及內涵,所以中國的僧眾及護法信徒應自我期許,除加強內學外,更要多學習一種外語,以不同語言宣揚佛法,在下一個世紀真正面向世界,以達成弘揚中國佛教於全世界!
最後,願以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所作之回向偈回向與會大眾及法界眾生,這是對全人類最高的祝福及心願:「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佛光山 釋妙祥)
阿彌陀佛
參考書籍
星雲大師演講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