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賓、各位會友:
關於平等的主張,今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原則,謹提出兩點意見來説明對平等的看法:
第一、平等必需要人我共尊:
先賢曾説:「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而應該顧及對方的尊嚴,唯有人我共尊才能達到彼此平等的境地。像東西德過去的隔離、現在南北韓、巴爾幹的分裂,彼此劍拔弩張,一直無法達成和平相處。但到一九九○年,西德對東德的尊重包容,柏林圍牆倒塌以後,人民心中那道無形的圍牆隨之冰消瓦解,從此大家在人我平等共尊的理念下,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南北韓、臺海兩岸、以阿之間,如果彼此尊重,人我無間,則和平又那會遙遙無期?
在佛教教義裡,對於不同國家、種族、階級、性別、年齡的人們,也最能賦予尊重,平等對待。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喊出:「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主張。正因為佛教擁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體的平等主張,佛法得以迅速風行印度,乃至流傳世界,也都能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和,相互尊重,在歷史上唯有佛教在流傳的過程中未曾發生過戰爭流血的衝突。可見人我共尊是平等互惠的基石,也是和平進步的良方。
我們應該以悲愍的胸懷來看待眾生的苦難,以人我共尊的平等角度來包容彼此的差異,這才能促進和平!見到別人苦難,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唯有人我互易,異地互惠的平等方式,才能和平共存。
第二、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
宇宙萬有不過是個因緣和合的假相,離開因緣,了無所得。即以我人為例,在我們生活境遇中,無處不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血親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養我們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出門乘坐交通工具是行路因緣;觀賞娛樂節目是視聽因緣等。又如一朵小花,也必須要陽光、空氣、水份、土壤等因緣和合而開;一棟房子,也要有鋼筋、木材、水泥、磚瓦、工程師的構思等有形無形的因緣條件才能建成。人們若離開因緣,任誰也無法生活下去。
也就是説,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緣相互成就,相互存在。説到人間,有了你我他,人才能建立共存的生命。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所以即使是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即使天涯海角的點滴事物看似與我無關,卻都是我們生活上的恩惠,重要的助緣,我們也要心懷感激,時思報答。人人能平等對待萬物,廣結善緣,則世界焉有不能和平之理?
上面論及「平等共尊」,才能導致和平,下面要談到唯有「和平共榮」,才有平等共尊可言!
今日世界,由於意識型態的對立、經濟資源的搶奪、分離運動、恐怖主義、歷史宿怨、我法執著,造成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對立,讓兩個國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母親傷子淚水流個不停;波士尼亞、斯裏蘭卡、蘇俄聯邦間的內戰,製造了多少死亡和仇恨!
現在我們能夠昧著良心,把眼耳關閉,任世間沒有光明只有黑暗?沒有善美只有罪惡?沒有和平只有仇恨?所以我們不得不以「平等共尊」呼籲世界要和平共存!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相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嚇阻、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所能達成,我們還必須注意心靈的淨化,思想的共識,觀念的重新評估,對於如何促進和平?我謹提出兩點意見:
第一、用慈悲能促進和平: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可以走進信徒的心中,走進信者的家庭中,當然也可以走入世界和國家,就算我們無力給榮華富貴,但我們也要發願去解除世間人類的痛苦。
阿育王征服印度諸多小國,怨恨不止,以慈悲教化,民心才肯降順,所以用慈悲的力量才能化解兇暴。世間上唯有法的勝利,才是完美的勝利,世間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而是慈悲忍耐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勝利。
慈,則能容;容,則能和;和,則能平。土地寬大,容積率建高建大;大海寬廣,水底的世界多彩多姿。一個人若心能包容一個家,就能成為一家之長;包容一個國,就能成為一國之王;能心包太虛,就能成為法界之王!心量有多大,擁有的世界也就有多大!
今日世界所以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正是由於人類的度量被名韁利鎖繫縳,以致人心不平、國土不安,所以我們要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擴大我們的心胸,包容異己,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才能廣結善緣,涵攝十方,才能從寬容促進和平。
二、共榮體促進和平:
我們感謝世間在種族上有黃、白、黑、紅多彩多姿的膚色;感謝有百多個國家可以共同往來,建立美好的友誼;感謝世間上有天主、基督、伊斯蘭教、佛教等各種不同的宗教,讓眾多不同信仰的人們,各有其精神的依託;世界各地依其地理環境,都出産不同的金銀銅鐵,都生長不同的花草植物;依個人喜好有酸甜辛辣之味,依個人習慣有麵飯飲食,天地間都供應著我們所需,我們怎能不共同建立集體創作的共榮觀念?
紅花雖好,綠葉配襯,五官雖美,也要四肢健全,高樓大廈也要山水圍繞。今日要以慈悲心,平等共榮,以除我執,同體共生,那必然能帶來和平。
若能征服自己的貪瞋愚癡,就不能擁有慈悲喜捨的胸懷!唯有化私為公,以眾為我,才能共用安樂。二千五百年前,教主佛陀所標舉的「六和僧團」便是這種共榮思想的先驅。所謂「六和」的身和同住:在行為上,利益他人,這就是相處的和樂。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這些改善雖然僅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但只要大家肯持之有恆,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寬容心的培養,並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那麼,建立平等社會、達到世界和平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最後祈求佛光加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大會圓滿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