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貴賓、各位法師、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很榮幸能夠在這裏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我對佛教的心得。在過去數年裏,我們見證了中國在各個方面的快速發展。中國現在享有著最高速的經濟增長、豐富的迷人景致、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華文、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以及耀眼奪目的文明。中國佛教為這些都做出了美好貢獻。隨著中國的持續開放,中國佛教也將繼續擴大在世界各地的影響,並參與構造世界未來的思想模式。有鑒於此,中國佛教在這個呼喚世界和平與環境保護的時代裏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生活在今日地球村的時代裡,人與人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不過,我們同樣面臨著戰爭的威脅、經濟的危機、種族的糾紛、環境的破壞、自然的災害等國際性問題。人們已經不能忽視,世界彼端所發生的事情,都會影響到自己的事實。例如,2004年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的地震,以及所引發的海嘯對印度、馬來西亞、斯裏蘭卡和東南亞其他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今年的四川大地震,震動了整個亞洲,並激發了世界人們的愛心與關懷。無可否認的,全人類的共業是所有天災人禍的主要誘因。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是人類的貪、嗔、癡引發了種種遠超人類應對能力的自然災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毫無節制的開發,已造成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作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中國的佛教必須擔負起創建和平、尊重生命、慈悲與共生的使命。星雲大師曾經對佛教應如何面對全球問題,提出相當精闢的見解,以下簡略陳述:
一、世界和平來自平等觀念愛好和平是人性光明面的表現,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安定、快樂、沒有戰爭恐懼的生活。然而,個人是無法達到和平的。和平也不光是透過禁武、限核等外在措施所能達致,和平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平等」。「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今日世界之所以仍舊混亂,就是因為不平等仍然存在。無論是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都是因為缺乏了平等共存的共識。所謂「不平則鳴」,唯有平等,才能真正達到和平。只有真正彼此立場互換,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例如,看到別人受苦,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自他之間的平等。「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當初佛陀成立僧團,標舉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為民主平等的原則,樹立了佛法的平等風範;《雜阿含經》裡的「四小不可輕」,也在説明平等的原則,尤其佛教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親平等、生佛平等最為究竟。「平等」才能共尊,「和平」才能共榮,今日欲求世界的和平,必先呼籲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國小國要平等相處,各種族之間要平等相處,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觀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進取世界和平。
二、要推動生態環保,應先重視生權提昇環保是世界共同關心,也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濫捕濫殺,造成許多動物瀕臨絕種。尤其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濫採沙石,造成橋斷路危;濫抽地下水;任意燃燒有毒廢料,以及工業廢棄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空氣、水質、大地的污染,乃至溫室效應、沙塵暴等大自然的異常反應,都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根據一項科學研究報告指出,以目前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來測算,再過五十年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由於人類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及生態破壞問題,現代人終於意識到環保的重要。環保的目的是愛護地球,因為沒有地球,人類就難以生存。因此,提倡環保應從尊重生命做起,因為不只是人或動物有生命,樹木花草等植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佛教是個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佛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保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因此佛教提倡不殺生,因為,任何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不殺生就是慈悲,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佛教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從一些偈語可以得到印證。諸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甘肥任我須,苦痛由他受;莫叫閻王斷,自揣應如何?」「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甚至根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捨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佛世時阿育王更廣植樹林,庇蔭眾生,設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禦廚不得殺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對於護生的最好示範。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保。因此,唯有喚起現代人的共識,大家共同重視生權的提昇,共同保護環境生態,才能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美好的地球與未來。
三、要消除種族隔閡,應先發揚慈悲精神自有人類以來,「族群問題」就一直存在於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不但經常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有時一個國家內部因為族群對立,也會導致分裂,甚至發生內戰。所以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不是貧富或是智愚,而是種族的問題。要消除種族隔閡,首先應該發揚慈悲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涅槃經》雲:「慈息貪欲,悲止瞋恚。」佛教提倡的慈悲,不但要以同體的慈悲來解救眾生,更要用無緣的慈悲為廣大眾生救苦救難;不僅要消極的不做惡事,更要積極的行善;不只要一時口號的慈悲,還要永久務實的慈悲;不唯以圖利求償而行慈悲,更要無相無償而行慈悲。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慈悲心,則見他人痛苦時,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當見別人不歡時,即能以慈心施予安樂;如果人人都能以慈悲心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本著慈悲與包容的精神,佛教不像其他宗教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因此沒有種族仇恨、殘殺和宗教戰爭。佛法教導人「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姓。」就是破除種族歧視的平等制度的落實。長期以來由於佛法能不分種族、宗教、國家,因此佛教徒在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動淨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甚至結合各地人士的力量,共同為世界和平、社會福祉而努力,同時更擴大胸襟,包容異己,群策群力,以法界為心,以地球人自居。只要地球上的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都能本著慈悲心,彼此互相尊重、相互幫助,大家都能做個慈悲的地球人,都能走出國界,自然沒有種族的歧視。
四、要體現共生智慧,應先闡揚緣起思想我們生存在世界之上,可以説都是生命共同體,因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推其原理,國家與社會就是由種種因緣關係所組成;擴而大之,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離不開「共生」的關係,都離不開「緣起」的法則。緣,是世間上最美妙的事!靠著眾緣和合,無中可以生有;由於善緣加入,壞的因子得以改善,因此佛教講「因緣和合」,也就是社會人生互助的意義。乃至一般人喜歡探究人有無命運?其實命運就是「因緣」。造什麼因,結什麼緣,就有什麼果報;果報善惡,就決定命運的好壞。所以做人要廣結善緣,對於別人曾經給我們好因好緣,我們也要給人善因善緣,彼此互為因緣,這就是「同體共生」的關係。總之,從「緣起」的法則來看,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眾生之間也具有同體共生的關係,因此人類應該摒棄過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概念,大家要發揚互助精神,彼此不要分裂、排擠,讓共生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融和共存,都能以共生的理念來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最後,中國佛教在面對世界性問題的時候,其平等、尊重生命、慈悲與共生的精神必能引導世界消除戰爭、經濟危機、衝突、環境破壞與天然災害。此外,它也能為建設和平世界,構築和諧社會與淨化人心提供正確的途徑。 (佛光大學釋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