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工程建設濃縮改革開放歷程
“改革開放之初,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迫切需要打開國門,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規模引進外資,而這一切,都是在重點工程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突破。”胡希捷説。
上海寶鋼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成為這一過程的生動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國家提出建設“十大鋼鐵基地”的宏偉規劃之初,寶鋼並不在其列。按照傳統的眼光,上海一沒有礦山,二沒有煤炭資源,長江口水深不夠且地基軟弱,似乎並不具備建造鋼鐵基地的優越條件。但是,改革開放的新思維改變著寶鋼的命運。
日本沒有鐵礦、煤礦,鋼産量卻在短短15年內達到中國的5倍;通過重組,引進美國、西歐技術並加以消化提高,新日鐵公司成為“世界第一鋼王”。新的觀念點亮了建設寶鋼的信心和決心。兩個月後,規劃規模600萬噸的寶山鋼鐵廠正式獲准建設。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寶鋼工程建設打下了第一根樁。
按計劃,建設寶鋼需要300億元,而當時,全國銀行個人儲蓄總額才180億元,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800億元。決策者大膽提出,僅僅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利用國外資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簽約引進了22個大型成套設備項目,寶鋼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
在寶鋼一期工程中,成套設備和技術都是從日本引進的。資料顯示,日本前後有2100多批、4500多人來華商談,最緊張的時候,同時開列108個談判桌,談判13000多場次,僅消化技術資料、圖紙就達320噸。
陜西咸陽彩色顯像管廠、貴州鋁廠電解鋁工程、上海石化二期工程……和寶鋼一樣,一項項重點工程在改革開放中建設,在銳意創新中發展。
如今,寶鋼成為中國競爭性行業和製造業中首批躋身世界500強的企業,年産鋼能力3000萬噸左右,産品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石油化工、航太航空、核電等各行業、各領域。寶鋼的建設和發展雄辯地證明,以重點工程建設為標誌的巨大成就的取得依靠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新目標仍然要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