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對於藝術創作來説無疑是最大的衝擊。雕刻時光延續上千年之久的曲陽拋棄了手工技藝代之以機械化生産,作品變成了産品,雕刻之鄉距離世界工廠還遠嗎?
這是有中國雕刻之鄉稱號的河北省曲陽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與鬼穀子齊名的黃石公,就出生在曲陽縣。他出生不久便被拋棄在曲陽的黃山上,被人發現後無名無姓,人們便以此山為他的姓,取名為黃石公。黃石公長大後隱居在黃山著書立説,寫下了《太公兵法》和《雕刻天書》兩本書。他把前部書傳給了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了同鄉的宋天昊、 楊藝源兩位弟子,曲陽人從此與雕刻結了緣。
車子抵達縣城的時候已近正午,曲陽一家雕刻公司的宋老闆如約站在一座新修的石雕牌坊下等候我們。白色的石雕牌坊在正午強光的照射下隱約現出一層光暈,我瞇著眼勉強看到牌坊上鐫刻著“石雕城”三個大字。進入雕刻城,反倒沒了聲響。街道佈局規整,乾淨整潔。沒有人的身影,沒有切鑿石頭的聲音,靜悄悄的,只有巨大的毛澤東雕像揮手矗立著,或者孔子像和藹可親地衝你頷首微笑,美麗的仙女擺著各種造型,她們腳下橫七豎八躺著各種加工到一半的石料。明晃晃的白石反射著正午熱烈的陽光,只一會兒, 我眼前就變成模糊糊一片白色,再難分辨哪座雕像是陶行知,哪座是維納斯。
老宋端來水,遞上一根煙,兀自點上一根,説:“我現在主要做的是毛澤東像和觀音像,大的有十幾米高,別家有做維納斯等歐洲題材雕刻的,主要是出口。今年國際經濟形勢不好,訂單越來越少。我們這裡還有一些廠家專門提供用於城市形象工程的現代雕塑。”
浮華的背後必定掩藏著哀傷,看似繁榮的曲陽雕刻面臨著新的尷尬。“曲陽石雕首先是藝術品,其次才是商品。 ”曲陽雕刻學校副校長張瑞芳説, “現在曲陽石雕是手工和電器相結合的雕刻。分割一塊石頭,用電鋸只幾分鐘,而用手工卻是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電氣工具提高了效率,但還是手工雕刻的工藝性好。”
市場化對於藝術創作來講無疑是最大的衝擊。無論繪畫還是雕刻,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都被“市場化”搞得浮躁起來。在曲陽,能夠像從前的雕刻家那樣沉心靜氣堅守藝術的年輕人鳳毛麟角,他們更多地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最短工期下的高産量。誰肯為了創作一件作品而丟失一批産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