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錶”。1973年剛參加工作,手錶是當時重要的物件,手腕上有只表,説明是個“有單位有工作的人”。當時的表也少,“上海牌”、“北京牌”再加上天津的“海鷗牌”。上海全鋼十七鑽,120元;北京全鋼十七鑽,110元。10塊錢是一個月的飯錢。於是買了“北京牌”。這只表,一直戴到上大學。上大學後,出現了電子錶,從此“北京表”也不再風光了。
北京手錶
“永久牌自行車”。1977年我從秦嶺工廠調回四川,廠裏的工友把一張自行車票送給我,於是我買了一輛28型的永久牌自行車帶回四川。十分愛惜,天天騎用後擦拭得锃亮。第二年,上班途中遭遇飛來之禍,路口在大樹上砍樹枝的人沒有警戒,砍落的樹榦將我砸傷,自行車被砸得兩隻車輪還立著而三角架卻挨著地皮。我因傷不能上班在家養病,抓緊復習功課,因禍得福考上了大學。砍樹的人賠了一副三角架,修配好自行車,送到家裏。母親覺得這車差點要了兒子的命,在我上學期間便宜地賣掉了它。
永久牌自行車曾一度是流行的交通工具
我進大學後,中國國門大開,全球化浪潮讓時尚的新物件如走馬燈出現在生活中,太陽鏡、電子錶、磚頭錄音機、電視、彩電、電話、尋呼機、大哥大、手機、電腦……盛世富民啊,於是前30年的這幾件物品,清晰地勾勒出共和國艱難起步中,一個普通公民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