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檢閱的戰鬥機帶著槍彈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具有標誌性意義。“閱兵的地點選在哪,曾經有過爭論。”姜廷玉説。
當時指揮所提供了兩個方案:一是天安門廣場,一是西苑機場。因為西苑機場沒有檢閱台,最終定在了天安門廣場。
為此,周恩來緊急批示,迅速改建天安門廣場。
與此同時,受閱部隊進駐北京近郊,開始閱兵訓練。第67軍199師是唯一代表陸軍參加檢閱的部隊,一萬多人裏要選出1000多人。一個多月間,戰士們頂著烈日訓練,很多人曬脫了皮,磨爛了襠。
10月1日淩晨5時,負責廣場安全保衛的工作人員突然看到了周恩來的身影。
周恩來沿著警衛路線看了看,凡是毛澤東所要經過或停留的地方,他都一一過問。他看到金水橋後邊新搭起的兩座觀禮臺,馬上問陪同人員,是否經過試驗?牢不牢固?工作人員説保證牢固,搭好後警衛師拉來一個營,登上每個觀禮臺,做上下跳動10分鐘的試驗,也沒一點問題。
按照當時制定的閱兵方案,空軍不參加閱兵式。因為空軍參加檢閱儀式難度很大,而當時飛機和飛行員極為有限,大多數是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過來的,缺乏裝備技術,基礎薄弱。
1949年9月初,中央軍委召開閱兵會議,傳達飛行中隊受閱的命令,飛行中隊抽調了17架性能好的飛機,編成6個空中分隊,準備參加開國大典。
10月1日淩晨3點,飛行員們來到南苑機場。下午15時,開國大典舉行。飛行員們出發前,對著國旗立下誓言:我參加檢閱,一旦飛機出現故障,寧願獻出生命,也不讓飛機掉在廣場和附近的建築物上。
“這支空中受閱部隊還有一個秘密,就是當時執行防空警戒任務的4架戰鬥機也參加了檢閱,上面還裝有防敵侵擾的槍彈。因為當時仗還沒打完,一旦出現敵情,要求受閱部隊必須能夠立即投入戰鬥。”姜廷玉説。
在這次閱兵裏,還有不少類似的“戰略準備”,聶榮臻就曾下了一道極為嚴格的命令:正式閱兵那天,萬一遇到敵機空襲,要原地不動,保持隊形。
此後,每年的國慶,北京都要舉行大閱兵,到了10週年時,閱兵式的規格和武器裝備都到達了空前規模。
這次閱兵,取消了騎兵、三輪摩托車和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徒步方隊橫排面由20人增加為24人;空軍受閱編隊由5週年時的3機增加到5機;飛機總數由111架增加到155架;受閱飛行高度降低100至150米。
“這次閱兵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參加檢閱的武器裝備的國産化程度大大提高。‘五九’式履帶牽引車和99輛巨型坦克,是中國製造的第一代主戰坦克;在6種型號的火炮中,5種都是我們自主研製的。”
那一年之後,每年都如期舉行的閱兵儀式卻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