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子琪的眼睛裏,看不到急躁與焦慮,龐大的名利場似乎並未對她有所影響。她對自己的所得,很容易滿足,對自己能達到的狀態,永遠都有要求。不知,這是不是與她信佛有關。“佛教不單單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生活智慧。”子琪説。她很願意與人分享新近讀過的佛經與看的書。
或許正是這樣一份佛心,趙子琪的心中常常儲存著慈善情懷,趙子琪認為,慈善在乎長久,並非是捐款捐物如此簡單,它是一種持久的生活方式。她也一直在強調,慈善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做起,這份樸素的理念也一直讓她的身影忙碌在慈善活動中,2006年,她化身慈善天使出席某家雜誌社舉辦的募捐活動,為殘疾人貢獻愛心;2007年,她擔任了紅十字基金會主辦的“天使回聲”的慈善大使;2008年,汶川地震,她慷慨解囊為抗震救災出一份力……慈善這個話題一向是演藝明星喜歡津津樂道德話題,趙子琪卻本能地選擇低調,她的觀念中,慈善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是一個自我責任的體現,她只需默默地,儘自己所能地做事就好。
許久以來,演藝界和演藝界的明星給人的感覺總是充滿了“喧嘩和騷動”。演藝界是一個特殊的圈子,演藝界的明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很多明星不惜用花邊新聞博取版面的浮躁年代,趙子琪這般用踏踏實實的心態,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真正慈善情懷就顯得尤為可貴。
趙子琪明白,她選擇了演員這一職業,也就意味著選擇了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明星畢竟不同於普通的社會大眾,更不應甘於做普通大眾,或以低於普通大眾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明星們應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份責任,源於對“衣食父母”應有的回報,源於作為公眾人物應有的自律。
面對貧困,面對不幸,人性和良知的光輝彌足珍貴,趙子琪將這一點感動發散開來,瀰漫開去,再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於是成就了她與眾不同的熠熠的星光。
生活中,趙子琪愛好廣泛,從某種程度上説,她有著生活家的潛質,她對居家裝修樂此不疲,喜歡在家中營造一種優雅,舒適的環境,她的家也因此被佈置的綠意融融,詩意盎然。閒暇時間,她愛好攝影,隨身攜帶著一個小小的錄影機,看到或感動或美的瞬間就會抓拍下來,將瞬間留駐永恒,她用攝影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感動。書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許她身上那股濃濃的書卷氣就來源於此。隨著年齡,人生閱歷的增加,看書的心境也會有所不同。
“剛剛看完張愛玲的《小團圓》,以前可能真的很迷戀她小説中的那種蒼涼感,可是,現在讀完這本書我的觸動不是很大。或許,我已經走過了那個為張氏小説唏噓感嘆的階段。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觸動,遠遠不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子琪説:“我更願意看一些哲學的,帶有人生思考意味的書。”
讀書的心境隨著年齡會變化,人生觀、價值觀也當然隨之改變。以前,她會以為一個女孩子的傳統幸福模式是結婚生子,有一個好的歸宿,現在則不。“幸福的模式有很多種,不是僅僅有一條大家都約定俗成的路。”子琪説,“重要的是,有幸福的心境與感受幸福的能力。”
這個在軍區大院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當兵的爸爸用近似軍訓的嚴厲要求她,早睡早起,每天跑步。按照父母設置的路徑,她應該是循規蹈矩的乖乖女,一路波瀾不驚。如今,她依然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她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成長方式──一邊走,一邊尋找自己最喜歡的表達方式。
總是讓別人擔心她的選擇有點冒進,卻總是走得沉穩有力。因為,她明確地知道,自己選擇切入生活的角度,是源自內心的需求,並會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