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8年10月26日臥龍自然保護區耿達鄉搶救了震後首只病餓野生大熊貓後,2008年11月5日,又運用紅外觸發相機陷阱技術,首次在震後監測中拍攝到野生大熊貓。
5.12汶川大地震給臥龍自然區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野生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的種群在地震後的動態變化情況,臥龍自然保護區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在震後不到1個月就冒著次生災害頻發的危險,全面開展了野外監測工作。在9月中旬至10月底的震後第三次檢測中,繼續運用紅外觸發相機陷阱技術,在全區全面檢測野生大熊貓和伴生動物種群活動情況。監測人員在大熊貓分佈較為集中的三江西河和中河、老鴉山監測片區,按每500米的水準距離安放1部相機的取樣密度,布設了91個紅外觸發相機,目的是對比分析“5.12”地震前後野生動物的分佈狀況的變化情況。紅外觸發相機共拍攝到綠尾虹雉等國家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若干照片,特別是在震後首次拍攝了野生大熊貓活動情況,為臥龍自然保護區獲取準確的野生動物分佈資訊和動態狀況,有制訂有效的災後保護管理計劃提供了依據。
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2008年10月下旬從臥龍耿達鎮附近野外救治的一隻野生大熊貓。 臥龍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