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是中國元朝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生於1231年,卒于1316年。
西元1271年元王朝建立,準備頒行全國統一的曆法。為了精確匯集天文數據,以備制定新的曆法,郭守敬花了兩年時間,精心設計製造了一整套天文儀器,共13件,其中最有創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輔助儀器,簡儀和仰儀。
高表是古代圭表的發展。表是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底端水準地伸向正北方的一條石板。每天太陽“走”到正南方時,表影落在圭面上。量度表影長度就能推算出節氣的時刻。這是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之一。
郭守敬的簡儀是中國傳統渾儀的發展,這種結構,歐洲到18世紀才採用。仰儀是個中空的半球面,形狀像口鍋,鍋沿刻有方位,鍋裏刻有與觀測地緯度相當的赤道座標網。鍋口架一小板,板上有孔,孔的位置正在球面的中心。太陽光通過小孔形成一個倒落在鍋裏的像,由此讀出太陽的座標和該地的真太陽時刻。仰儀還可以用來觀測日食,讀出日食的時刻、方位和食分等等。郭守敬還發明瞭許多其他觀測器具。
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于西元1280年3月,制訂了一部準確精密的新曆法《授時歷》。這部新曆法設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實際運作時間只差26秒。歐洲的著名曆法《格裏歷》也規定一年為365.2425天,但是《格裏歷》是西元1582年開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時歷》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種,共計105卷。郭守敬是中國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學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國的科學界才逐漸了解他。
弘文閣
建築面積1 3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平方米。館舍為2層樓房。1988年5月起,開始籌備建館和佈置陳列,同年9月正式開館,同時推出該館的第一個展覽《昌平縣十年改革成就展覽》。展覽以大量實物、圖片和統計數字等,展示昌平人民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各條戰線取得的改革成果。1989年舉辦《昌平縣出土文物展》,展示昌平歷年出土文物中的140余件,以昌平出土文物為主線的地方沿革展覽成為該館的固定展覽之一。1990年5月~1991年3月,該館從首都博物館引進《李大釗同志生平事跡展覽》。1999年昌平縣博物館改為昌平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