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長安大戲院[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0-31 發表評論>>

抗美援朝時期的長安大戲院(長安大戲院提供)

 

  

80年代的長安大戲院(長安大戲院提供)

  

現在的長安大戲院門前

  現在的長安大戲院的門臉兒特別可愛,白天看了敞亮、透明,到了傍晚有一種奇怪的神聖和神密。

  長安大戲院是有著近70年曆史的老字號的戲院,原址在西單路口,始建於1937年,二層樓,能容1200名觀眾。創建人楊守一喜好京劇,是北京著名票友。長安大戲院原址,是京都著名的日升大杠房的一個大倉庫,後因蕭條停業,轉讓楊守一,經一年多興建,于1937年2月1日舉行開幕典禮。首場由著名京劇演員奚嘯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壓鈾戲是金少山主演的《白良關》。那時候“長安大戲院”幾個字得從右往左念,大門口常常立一小黑板兒,上面寫著每天要演的戲。1989年以前長安大戲院在西單地鐵口那兒,門臉兒特破,跟右邊的包子鋪就隔一堵墻。後來為了建首都時代廣場和邊兒上的一堆大廈,1989年長安被拆了。

  1994年,不知什麼原因北京的媒體像是忽然想起了還有個長安大戲院,那一年,人們提到長安最多的是:號稱“中國第一街” 的長安街竟容不下一個戲院?到了1996年9月人們終於見到了在長安街東邊重新開張的“長安大戲院”,而這期間的整整七個年頭,北京人看戲、聽戲沒有像樣的戲院可進。易地新建後長安戲院于1996年9月27日金秋之季重張開業,從西單路口遷址落座于中國第一街———長安街的建國門內7號。她保留樂老戲院古樸、典雅的民族風格,並配有現代化的舞臺設備及其他的劇場設施。可容納近800人的觀眾廳採用倣明清風格的裝飾,前區的紅木桌椅,手繪嬰戲圖案茶具,清宮食點可使觀眾仿佛置身於明清時代的戲園。

  解放前北京沒有話劇團專用的劇場,而長安大戲院在同行業中,是上演話劇最多的劇場。名劇《日出》、《賽金花》、《茶花女》、《復活》、《秋海棠》等話劇都在這裡演出過。著名演員白楊、張瑞芳、舒繡文、李景波、項鯤、謝添等,都曾在這裡登臺獻藝。

  從前著名演員,幾能挂頭牌有號召力的,全都自成班社,很少與其他劇團同臺演出。長安大戲院主辦多次營業性合作演出,如1943年8月的一個晚場演出的合作戲,就有李多奎的《釣金龜》,肖長華、葉盛蘭的《連升三級》,孫毓鯤、侯喜瑞等的《連環套》,尚小雲、奚嘯伯、姜妙香等合演的《禦碑亭》中的摺子戲,大軸是譚富英、金少山、張君秋合演的《二進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

  解放後1950年夏季,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首長在這裡欣賞了李少春、葉盛章演的《三岔口》,梅蘭芳、劉連榮的《霸王別姬》,長安大戲院獲此殊榮,名大增。

  現在長安的上座率高得驚人,每年都在450場左右,最多的一年有六百多場。“坐收場租”在長安只佔20%,其他的都是長安組織人挑戲、挑演員。外省市院團來北京演出最認長安。早年,長安也演話劇,1998年姜文的《科諾克或醫學的勝利》在長安連演10場不衰,陳佩斯的《託兒》也是從長安走出去的。長安大廳兩側有兩個特色小店,跟戲曲相關的東西在這兒幾乎都能淘到,包括絕版的《中國京劇藝術人物造型》,中英對照,上下兩冊。

  老長安大戲院曾與古老的戲曲藝術和老一輩的戲曲藝術家們同輝煌共滄桑!

責任編輯: 楊楠文章來源: 中國網綜合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