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發射臨近 中國第2代航太員受國內外關注[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9-15 發表評論>>

資料圖:上一次執行“神舟6號”任務的3個乘員組共6名航太員的新合影:後排左起為吳傑、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前排左起為聶海勝、費俊龍(正選乘員組)。

    資料圖:上一次執行“神舟6號”任務的3個乘員組共6名航太員的新合影:後排左起為吳傑、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前排左起為聶海勝、費俊龍(正選乘員組)。

 隨著“神七”發射日期的臨近,世界各國對中國太空計劃的關注再度升溫。除了“神七”飛船本身,中國航太事業的新一代宇航員和領軍人物,也成為公眾聚焦的話題。

    二代航太員直面新挑戰

    今年7月,美國宇航局局長格裏芬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採訪時很肯定地説,只要中國願意,就能將航太員在未來10年內送上月球。

    格裏芬的肯定源於對中國航太實力的了解。據香港《大公報》9月10日報道,歐美航太界固然重視將執行“神七”載人航太飛行的中國航太員,但更關注中國正在培訓的新一代航太員,因為後者將在4至5年後挑起中國載人航太的大梁。

    《大公報》披露,目前,以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為代表的中國航太員共有14名,年齡均為40歲左右,正值航太事業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後續任務的需求,為順利實現新老交替,新一輪航太員的培養工作已經啟動。中國首位航太員、現任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的楊利偉就曾向媒體透露,第二批航太員的數量仍不會超過14人。

    消息人士指出,一名合格的航太員需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深厚的學識水準、非凡的執行能力、優秀的環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第二批中國航太員仍然從空軍尖子飛行員當中優中選優,無論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來看都不亞於前人,並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及操作飛行器的豐富經驗。這批候選者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

    航太員要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在航太器艙內外完成飛行監視、操作、控制、通信、維修以及科學研究等特殊的工作任務,並能正常的生活。為了達到這樣的標準,就必需通過嚴格的訓練,使他們具備對環境的超強適應能力,並熟練掌握完成飛行任務所必須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因此,第二批航太員在成為候選者後,還要完成體質鍛鍊、理論知識教育、心理訓練、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航太器技術訓練、航太醫學工程技術訓練、空間科學及應用知識和技術訓練等一系列科目。

    第二代航太員將在老一輩航太員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執行前人所不曾接受的新任務。根據中國載人航太計劃,除“神七”此次將執行的太空行走外,第二步還將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這意味著第二批航太員將執行更為複雜、對自身素質要求更高的任務。據媒體報道,未來的“神八”將是一艘無人飛船,發射升空後將與“神九”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而“神州”飛船也將在“神八”升空時基本定型。

    領軍人物頻與國際接軌

    另據《大公報》透露,與2005年的“神六”相比,“神七”飛船的指揮系統增添不少新面孔,包括總指揮常萬全在內的多名新帥上位。

    報道指出,“神七”的指揮團隊有5人,呈“一正四副”格局。總指揮由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擔任,四名副總指揮包括總裝備部副部長張建啟中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兼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只有後二人是“神六”指揮班子成員。

    59歲的常萬全是從普通戰士逐級晉陞為將軍的,是一名文武兼備的“儒將”。江綿恒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他1977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1982年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86年9月赴美留學,從事高溫超導材料和半導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在美國費城DREXEL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1993年,江綿恒回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1999年11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要負責全院高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與發展工作。

    副總指揮張建啟中將,被認為是中國軍隊中最精通航太技術和核工業的高級將領之一。據了解,他是統籌“神七”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和常務副總指揮,在總裝備部四位副部長中分管航太工作。“神七”飛船運抵酒泉等各項主要活動,均由其牽頭。

    另一位副總指揮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總經理兼黨組書記馬興瑞。他在指揮團隊裏主要負責“神舟”飛船和火箭的研製。馬興瑞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32歲即破格晉陞為教授。現年49歲的他已是中國航太界的少帥之一,先後擔任過“實踐五號”衛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繞月探測工程副總指揮、總裝衛星系統技術專業組組長。他還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獲得多項國家科技大獎。

    歐洲與美國的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神七”領軍人物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與國際接軌程度高。比如,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兼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不僅在國內與美國宇航局訪華代表團頻頻接觸,也經常到訪美國宇航局、歐洲宇航局。用美國宇航局局長格裏芬的話説:“他是我們的老熟人,非常了解國際同行,與我們接觸沒有任何障礙。”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恒的海外留學經歷也讓他對國際環境有相當的了解。

    “這樣的背景非常有利於中國航太科技與國際航太界接軌,”歐洲宇航局一位資深專家表示:“在國際航太大合作的趨勢下,越來越多有國際背景的人材走上中國航太界領導崗位,有利於中國航太業與外界的交流與發展,只會讓其進步得更快。”(張竹力)

1   2   3   4   下一頁  


責任編輯: 楊佳文章來源: 新華網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