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斯摩棱斯克,選舉工作人員正在一處投票站挂上俄羅斯國徽。
11月30日,莫斯科,一家酒店正面挂著統一俄羅斯黨的巨大競選標語。該黨有望在今天的選舉中贏得大約70%的選票。
新華社電 (記者劉洋) 俄羅斯第五屆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將於12月2日進行投票,目前各黨派基本結束競選宣傳活動,靜待關鍵時刻的來臨。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將獲得近70%的選票,成為主導杜馬的第一大黨。
俄共有望獲得10%左右得票
從今年9月5日國家杜馬競選活動正式啟動以來,共有11個俄羅斯黨派獲得了參選資格,他們中既有支援現政權的統一俄羅斯黨和公正俄羅斯黨,也有與現政權保持一定合作的俄羅斯共産黨與俄羅斯自由民主黨,還包括反對黨右翼力量聯盟以及其他影響力微弱的小黨。
全俄輿論研究中心11月26日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統一俄羅斯黨將獲得近70%的選票,成為領導杜馬的核心力量。而俄羅斯共産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和公正俄羅斯黨將以10%左右的得票率進入杜馬,包括右翼力量聯盟、“亞博盧”集團在內的其他黨派將被拒在杜馬門外。
競選造勢統一俄羅斯已勝出
俄總統普京10月在統一俄羅斯黨代表大會上宣佈,儘管他並非該黨黨員,但將領導該黨競選團參加杜馬選舉。在普京宣佈支援統一俄羅斯黨參選後,該黨支援率大幅上升。
統一俄羅斯黨還利用媒體、街頭廣告營造競選聲勢。連日來,莫斯科街頭寫有“支援統一俄羅斯黨就是支援普京”、“普京的計劃就是俄羅斯的勝利”等內容的海報和標語隨處可見。相比之下,處於劣勢的其他黨派的聲音明顯微弱。
30多萬軍警維持選舉秩序
目前,選舉準備工作已進入尾聲。俄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丘羅夫説,一切工作都在按計劃進行,公民投票率預計將超過60%。中央選舉委員會將在全國各地設立9.6萬個投票站,另外在境外100多個國家設有數百個投票站。政府將在全國範圍內動用30多萬軍警維持選舉期間的安全與秩序。目前,來自不同國際組織和國家的300多名國際觀察員已抵達俄羅斯,準備監督選舉進程。
俄今日迎來投票日
俄羅斯第五屆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于12月2日進行投票,目前各黨派基本結束競選宣傳活動,靜待關鍵時刻的來臨。按照規定,12月1日是選舉前的“安靜一日”,所有候選人的競選活動都要停止,給選民留下最後的思考空間。此前張貼的競選海報和標語如果在投票站周圍50米範圍內,都要被清除。
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在全國各地設立9.6萬個投票站,其中包括在境外141個國家設的360個投票站。政府將在全國範圍內動用45萬軍警維持選舉期間的安全與秩序。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將獲得近70%的選票,成為主導杜馬的第一大黨。綜合新華社等報道
俄共 參選不為改變制度
各方聲音
俄羅斯共産黨的一名地區負責人稱,該黨的競選目的並不在於改變俄羅斯的政治制度,而是為了促進改革。
“我們知道,這很難,但是我們試圖以選舉證明我們的能力。”這位名為庫圖科·亞申科維奇的地方負責人表示,俄羅斯目前面臨很多棘手問題,這需要更公正和更有效的政府。
庫圖科介紹:“共産黨的目標就是讓俄羅斯更健康,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地生活,要堂堂正正地生活,因此改革勢在必行。”
俄共主席久加諾夫説,該黨宣傳機器這次是開足了馬力。“蘇聯時期《真理報》的發行量為1200萬份,現在該報的發行量為1500萬份,甚至更多,還出版了一系列新文獻集,例如我的趣事和政治縮影,它們以前從沒發行過。”久加諾夫説。
專家 議會大選辯論不夠
在杜馬選舉即將舉行的時候,很多俄羅斯人表達了對普京呼籲的支援。
一位57歲名叫維塔利·庫茲耐特索夫的退休工人就是其中的一員,他表示,他將投給普京一票,換句話説,他將支援統一俄羅斯黨。“儘管目前政局和社會環境還有些不穩定,但至少它已開始慢慢地向有秩序的方向前進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對“統一俄羅斯黨”的競選策略表示一些不滿。在葉卡捷琳堡工作的俄國有石油公司的40歲僱員伊斯胡克沃表示,“統一俄羅斯黨無處不在,電視裏、電台中甚至在你的郵箱都能發現他們的影子。”
俄政治技術中心副主任馬卡連科則認為,關於“競選”佼佼者和誰可能失敗談的太多,同時,有關國家發展問題的討論比上次杜馬選舉時談得還少。他認為,這次選舉活動應該包括各黨的唇槍舌戰和有關國家重要問題的討論。 (張樂)
“統一俄羅斯”佔據制度優勢
新聞觀察
俄杜馬選舉前的形勢與其國內形勢背景密不可分。
政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等積極因素對統一俄羅斯黨贏得民心有利,指導本次大選的新選舉法也對選舉形勢有一定影響。新法規定,政黨進入杜馬的得票率門檻從過去的5%提高到7%,禁止多個黨派組成競選聯盟參選,新一屆國家杜馬全部450名代表均按比例制原則從各黨派中選舉産生。這幾條規定針對統一俄羅斯黨在以往選舉中面臨的挑戰而提出,有利於該黨在本屆杜馬選舉中獲得更大優勢。
統一俄羅斯黨最大的籌碼是來自普京的堅定支援。普京多次呼籲人們支援統一俄羅斯黨,以確保國家既定方針的連續性。(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