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宗教界為慶祝回歸舉辦祈福大會。這張照片在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和深圳商報社主辦的“97香港回歸祖國之日全國新聞攝影大賽”中獲“銅獎”,同時被收入當年出版的兩三本香港回歸畫冊中。
圖片專題:李振盛見證1997香港回歸攝影展
人性化氣息撲面而來
女兒陪我趕到灣仔政府大樓交接儀式統籌處。這裡有一部專用電梯直達26層。走廊墻上的大裝飾牌上寫著幾個斗大的字:身份鑒定中心。
全球新聞媒體8千名記者的採訪證件,都是在這裡經過身份鑒定之後當場簽發的。我掏出交接儀式統籌處郵寄的批准函件交給工作人員,熱情的接待小姐擺擺手,面帶微笑説:"不需要這個文件,我們這裡已存有您個人和您主辦的雜誌的全部資訊,只要護照驗證一下就可以啦。"
我遞上護照,小姐敲了幾下電腦,立刻調出了我的相關資料。驗證後她請我到數位照相間去當場拍照,負責拍照的攝影師看到我與他是同行,就額外多拍了兩張,他讓我從電腦螢幕上挑選,這是我第一次由數位相機拍身份照,看著尚屬陌生的電腦螢幕上的影像,感到很新奇,我説拍的挺好,用哪一張都行,只見他的手指在滑鼠上一點,照片就傳到制證的機器裏,很快列印出來一個塑封好了的採訪證。現代科技設備加上他們的富有人性化的優良服務,辦證工作進行得既快捷又細緻。他們將採訪證件交給我,請我核對一下姓名是否有誤。我的採訪證件號碼為:15118-8。以為證件編號是按報到的先後順序編排的,其實是早在獲得採訪資格時就已經排定了。
原以為作為攝影記者可以自由參加各項回歸活動隨意拍攝,在身份鑒定中心才知道,如果想要採訪其他活動,需要憑這個主要證件再申辦專用證件。整個採訪活動結束後,我手頭保存的各類型記者證件有五六種。
由身份鑒定中心所發放的新聞採訪證是很重要的證件,證件正面有持證者的照片,下方還有防偽標記,背面則是輸入密碼的磁條,並且印有"本證屬香港政府所有"的聲明。憑此證記者便可自由地進入香港政府新聞處設置的新聞與廣播中心,還可以使用中心提供的各種專業影像及通訊設備。
當我在新聞中心與一位香港記者交談時,他突然"哇"地一聲大叫起來,把我嚇了一跳。這位先生瞪大眼睛盯著我胸前的採訪證,用帶有濃重港味的普通話説:"哇!好吉利的號碼啦--15118-8--‘要我要要發-發'啦!難得呀!難得!!你好福氣啦,你會發財又發達的啦!"
看著這位先生揮舞雙手興奮的樣子,我感到既親切又好笑,趕忙回應他:"哪,哪,香港回歸了,大家都發財,都發達!"
其實,我並未過多想過發達與否,如果説曾想到與發達相關聯的什麼東西,那就是我始終在事業的進取上不甘居人後,此刻我所想的是如何能用自己的相機記錄這個世紀性大事件,多拍些見證回歸的照片,多出一些好作品,這對我來説才是最重要的。説來也巧,香港回歸的第二天的7月2日深夜,在維多利亞公園一家餐廳舉行採訪回歸的大陸與香港攝影記者聯誼會,進門時每人往紙箱裏投放一張名片,後來在摸獎活動,我的名片幸運地被摸出來,獎品是一台價值1700元港幣的美能達變焦傻瓜相機,如果説到發達的話,這大概算是一"小發"吧,這是後話。
辦完採訪證件後乘電梯來到一層大廳,只見一排排的長條桌上堆滿材料和證件,這裡正在發放交接儀式的嘉賓證。我在人群中巧遇前來領取嘉賓證的陳復禮先生。陳老是香港攝影大師,還是全國政協委員,當然屬於觀禮嘉賓。但是,陳老拿著他剛剛領到的嘉賓證不無遺憾地説:"我這個證沒有你的採訪證好,你可以憑證到處拍照,嘉賓則只能觀禮,不允許攜帶相機拍照。到時候我只能在衣袋裏偷偷裝一個小傻瓜機,想方設法抓拍幾張照片吧,作為攝影者在如此重要的事件中不拍照片會遺憾的。"
接著陳老動情地説:"香港經歷百年滄桑,現在將要回歸祖國了,這可是世紀性的大事件呀。你是以搞紀實攝影見長的攝影家,應當多拍攝、多記錄,多為歷史留下見證。一個攝影家能有機會親眼見證這段歷史,是極有意義的寶貴經歷,要特別珍惜呀!"我點了點頭,表示會竭盡全力而為之。
我們一起走出政府大樓,我便看見門前立著的匾牌上寫有"交接儀式統籌處"的字樣。請陳老佩戴嘉賓證站在陽光下,為他拍攝了幾幅照片,還幽默地對陳老説:"我採訪香港回歸的活動正式開始了!"接著我告訴陳老,這次我主要使用國産的樂凱膠捲拍攝回歸,這是由保定膠片廠專門提供的。陳老説他也收到寄來香港的樂凱膠捲,只要有機會也會使用的。
設在香港會展中心7樓的新聞與廣播中心,保安工作十分嚴密。凡進入中心者,均需出示採訪證件,要經過安全檢查,比乘坐飛機還要嚴格。我每次乘坐國際航班,通常都把膠捲集中在一個透明手提袋裏,不通過X光機照射,直接交給安檢人員"手檢"過關。在這裡卻行不通,一切物品都要在X光機上過一遍。在記者們工作的中心場地裏,有許多保安人員來回巡視。這一切都在井然有序之中進行著,工作人員既按規定辦事,又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