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中國力量
張玉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9月13日,外交部發佈《關於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中國方案》,全面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和平、安全、發展、人權、社會等全球治理重點領域以及關於機構改革的立場和主張,深入闡釋中國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重大貢獻。近年來,全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始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成為推動國際秩序演變的重要力量。2022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GDP總量,按現價美元計算,佔全球GDP比重約為42.5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佔比為58.26%,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積極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要求增加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代表了全球治理改革和國際秩序演變的潮流方向。另一方面,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曲折深入發展,大國戰略競爭等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加劇,南北失衡、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問題愈發嚴峻,“脫鉤斷鏈”“小院高墻”“退群毀約”等政策行為,進一步破壞現行國際秩序。已有全球治理體系在應對和解決全球性挑戰方面的不足愈發凸顯,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空前強烈。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攜手各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在治理理念上,中國提出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供重要思想和理念指引。習近平主席強調,“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共商共建共用意味著,各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有權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對話溝通,共同處理國際事務,形成政策共商的友好局面,為破解全球性難題貢獻智慧和力量,最終共用治理成果。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無論是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還是多邊合作機制改革,均堅持求同存異、公平正義、互利共贏,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
在機制建設上,中國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為推進全球治理機制改革貢獻中國力量。近年來,美國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措施,包括退出國際組織和國際協定、發動貿易戰破壞多邊貿易體制,或組建排他性“小圈子”,將國際機製作為其開展大國戰略競爭的工具和武器,極大削弱了國際機制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上的效能。中國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搞“小圈子”“小集團”,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支援並加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機制的改革,充分發揮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機制的作用,努力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在具體實踐中,中國積極拓展安全、經濟、發展、人權、社會、新疆域等領域的全球治理實踐路徑。中國提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新主張,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為破解人類共同挑戰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徑,提供新平臺。以“一帶一路”為例,十年來,
“一帶一路”建設始終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和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取得了豐碩成果,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通過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型國際金融機構,對現行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作出重要補充,促進共建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習近平主席強調,加強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共用發展機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正確選擇。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中國還將繼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世界各國一道,集眾智、匯群力,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編審:唐華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