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闢高水準對外開放新境界
高玉林 南方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中心副教授
陽光大道,方能攜手前行。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從“大寫意”的總體佈局到“工筆畫”的精謹細膩,從保持健康良好發展勢頭到高品質發展,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創舉,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管總規劃,是中國共産黨關於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彰顯新時代國際合作重大創新。習近平主席強調,這一倡議的最高目標是“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中國發佈“一帶一路”建設規劃、願景與行動,舉辦兩屆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動成立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平臺。習近平主席出席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推動中國和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中國與世界實現開放共贏路徑的頂層設計,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中國方案。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深厚歷史傳承和人文積澱。習近平主席指出,“這個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古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在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徵的絲綢之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産。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是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壯麗詩篇,是通商易貨之道和知識交流之路,是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繁榮成果共用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傳承弘揚了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賦予絲綢之路精神豐富時代內涵。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全面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努力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這一倡議的核心內涵,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發展戰略對接,促進協同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習近平主席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十年來,中國推動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提高了國內各領域開放水準,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目前,中國已經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功建設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十年間中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一帶一路”建設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國際公共産品,是世界各國人民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中國即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不斷夯實發展根基,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全面強化風險防控,注重加強統籌協調,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就,努力開創高水準對外開放新局面。
編審:高霈寧 唐華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