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築牢特色産業根基
施海波 安徽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資訊研究所副所長
賈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脫貧地區造血功能、幫助脫貧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發展鄉村産業,強調“産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做好‘土特産’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産業”“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産業體系,實現産業興旺”。這為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然而,當前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發展受限于規模小、佈局散、鏈條短,品種、品質、品牌水準都還比較低,一些地方特色産業出現了差異化的經營問題,亟須全面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發展,保持特色産業的“特色招牌”和“産業效益”,充分且持續發揮特色産業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的關鍵作用。
“守底線”的核心要義
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是“守底線”的核心要義。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底線任務,其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增收是關鍵所在。脫貧地區特色産業因脫貧而生,亦要為固貧所用。
在各地實踐中,特色産業與脫貧人口聯結最直接緊密,帶動就業增收最明顯。據統計,脫貧地區特色産業帶動脫貧人口總數達2900多萬,九成以上的脫貧人口與特色産業有關聯,對其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有效助力了脫貧群眾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外出勞動力返鄉回流成為新趨勢。2021年本地農民工增加近500萬人,各地區就近就地就業崗位供不應求,已脫貧人口、邊緣弱勢群體等就業不充分、收入下降的壓力驟增。因此,要全面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穩住脫貧群眾就業品質,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是“抓發展”的重要手段。培育壯大縣域經濟,是抓脫貧地區發展的主攻方向,透視全國經濟強縣躍升路徑,發展縣域經濟,特色産業是關鍵。
據統計,脫貧攻堅期間,全國建成各類特色産業基地30多萬個,每個脫貧縣都形成2至3個特色鮮明的主導産業,許多脫貧地區實現了産業“從無到有”的跨越構建,這為後續脫貧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從內部要素配置看,每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下簡稱“銜接資金”)投入,2022年銜接資金增加到1650億元,且要求用於産業發展的比例不低於55%,將會促進脫貧地區特色産業邁上新臺階,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持續動力。
從區域要素流通看,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發展壯大,因地制宜承接中東部産業轉移,暢通區域內迴圈是重要趨勢。通過依託已有特色産業基礎,發揮承接優勢,擴大有效投資,既能帶動脫貧人口就業增收,又能提升地方財政造血能力,讓脫貧地區産業結構逐步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因此,要全面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激活區域要素活力,助推脫貧地區發展。
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是“促振興”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産業振興作為五大振興之首,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立足特色資源,惠及農村農民,是脫貧村産業振興中主體板塊,也是實現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的寶貴財富。只有夯實了産業根基,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發脫貧地區自身的內在動力和蓬勃活力。
實踐中,特色産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息息相關,是提升脫貧群眾人力資本的有效路徑,傳承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的有機載體,展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考驗村級治理能力和水準重要抓手,打響了“特色産業+”的系列品牌。
因此,要全面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以特色産業振興撬動聯動帶動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助推脫貧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理性看待不足與挑戰
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並非一蹴而就短期完善的,是一個動態演化、波動上升的長期趨勢,要用歷史耐心看特色産業發展結構不平衡、狀態不均衡、轉型不順暢等問題。
脫貧地區産業發展結構不平衡。全産業鏈融合發展是産業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樣態表現。然而,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發展仍處於起步躍升階段,産業鏈存在結構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生産端,産品産能和加工效能與品牌質能還不協調。全國約有40%的脫貧縣以傳統水果、茶葉、特色糧油為主導産業,農産品加工轉化率比全國平均水準低15個百分點以上,累計認定“兩品一標”農産品數量不及全國的25%,産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銷售等産後鏈條延伸有待拓展,特色産業全産業鏈建設仍任重道遠。
脫貧地區産業發展狀態不均衡。從産業發展規律看,産業是“活化”類生命體屬性,具有優質、穩定、低效等不同的生命樣態。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由於産業韌性不足,在活力狀態上還存在不均衡,穩定低效為主,優質高效不多。近年來,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增加,區域經濟要素流通受阻,非市場化價格波動增多,一些特色幫扶産業出現了生産運營不穩定,幫扶車間運營艱難等狀況。特別是不少脫貧村來料加工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扶貧車間,受整體産業東南亞轉移及疫情影響,出現了閒置狀況,影響了幫扶産業整體效益發揮,呈現低效狀態。
脫貧地區産業發展轉型不順暢。脫貧地區特色産業總體起步時間較短,發展進步慢,脫貧攻堅期主要是重效率、建基礎、補鏈條、做增量,而進入銜接期特色産業達到了重效益、提能力、促聯動、優存量階段,在轉型發展上還不順暢。過去産業“做加法”、做增量的習慣做法難以適配當前産業發展階段特徵和演進規律,産業發展存在一些缺乏科學、系統的産業規劃和定位策略,盲目跟風,快速開工,呈現特色少與同質多、市場少與規模多、收益少與投資多等産業雙重張力,由政府效率向市場效益轉化困難。
把握好特色産業發展趨勢及舉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全面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要把握好特色産業發展的三個趨勢,處理好三種關係,落實三項舉措。
準確把握好三個趨勢。全面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幫扶産業的過程中,將會呈現三大趨勢。在戰略目標上,逐步向鄉村富民産業演化。特色幫扶産業的內涵外延不斷豐富,不僅要固貧,也要共富,利益聯結範圍和支援對象擴展到邊緣戶、一般戶等,並更好統籌兼顧縣域內所有脫貧出列村和非貧困村,實現從特惠向普惠的轉變。在戰略區域上,縣域地位作用將更加凸顯。特色産業發展更依託適配于縣域資源環境特點、區位條件、功能定位、經濟基礎,並在縣域內城鄉、縣域之間的産業鏈條分工、要素流動上聯繫更加密切。在戰略佈局上,更加強調全産業鏈發展。特色産業在産業上下游配套支援更加聚焦,更強調産業功能拓展,實現三産融合發展,賦予産業可持續的內生發展動力。
處理好三種關係。一是規模和特色的關係。要處理好大宗産品規模産業和小精特色産業之間的關係,規模要聚集提産能增效能,特色要聚集優品質打品牌,分類謀劃,有序推進,避免産業發展同質化傾向。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要把握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係,明確邊界,形成合力,使市場在特色産業發展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財政投入、金融保險、科技人才服務等資源要素統籌投入的服務作用。三是存量和增量的關係。要處理好存量産業和增量産業之間的關係,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實現存量産業與增量産業協同配合,發揮1+1>2的協同聯動效應。
未來發展一要持續優化特色産業發展結構,促進特色産業平衡發展。豐富穩定特色産業支援政策,做好土特産文章,強化産業支撐帶動作用,以全産業鏈建設行動為抓手,推進加工産能集聚發展,繼續提升農産品加工業發展水準,逐步延長産業鏈條,拓展特色産業功能,引導特色産業朝著精深加工、特色品牌的方向前進,發展多元農文旅融合新業態,進一步推動脫貧地區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二要分類改善特色産業發展狀態,激發特色産業發展活力。及時開展特色産業發展動態評估,對脫貧地區重點産業和行業進行監測體檢,識別持續發展短板、痛點和難點,把握實際運作狀態,按照改造升級一批、培育壯大一批、集聚整合一批、強鏈補鏈一批、依規退出一批等“五個一批”思路,分類施策,精準指導。
三要全面推動特色産業戰略轉型,適配特色産業發展需求。加快出臺金融、人才、用地等特色産業針對性幫扶政策,助力特色産業發展儘快適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特徵,由過去單純強調投資規模、投資數量擴張的粗放式發展儘快向産業優結構、資産優品質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實現由産業扶貧效率到産業固貧效益的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