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霍夫卡大壩被炸是一個嚴重警示
6月6日,位於赫爾松地區、目前由俄方控制的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遭襲併發生爆炸,河水傾瀉而出。俄烏雙方均對受災地區的居民進行了疏散。這一建於1956年的水電站不僅用於調節第聶伯河水流量,保障赫爾松州供電、克裏米亞北部以及烏南部的用水,還向扎波羅熱核電站供水,被認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對於誰炸毀了大壩,俄烏各執一詞。
這一事件標誌著俄烏衝突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更沒有理性、更殘酷無情、更不擇手段。戰火如若繼續蔓延,歐洲乃至世界可能將因此付出無法想像的代價。
去年以來,國際媒體就流傳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可能被炸的“預言”,經過一年的反覆較量和迂迴,現在“狼來了”一語成讖。而且當下烏克蘭軍隊正發動大規模進攻,使得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這個超級大壩被炸,洪水狂泄,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嚴重的人員傷亡以及大量的居民遷移。由於水位下降,使位於距水庫150公里處第聶伯河上游的扎波羅熱核電站冷卻水減少。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6日説,水電站大壩遭破壞目前對核電站安全沒有構成直接風險,但如果水庫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將不能向外供水。若情況惡化至這一程度,屆時核反應爐有可能面臨過載爆炸的危險。而一旦核電站爆炸或放射性物質泄漏,不僅烏克蘭,整個歐洲大陸都將面臨巨大災難。
人們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為了改變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烏克蘭大力發動進攻。一些西方國家向烏克蘭提供了米格29戰鬥機、“凱撒”自行火炮等先進武器,美國總統拜登也曾表示美國將支援對烏克蘭人的F-16戰機訓練。大壩的事件現在還未有定論,但是事件之間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試問,如果美西方不一味在俄烏衝突中“拱火”,事情是不是也許不會發展至此?
大壩被炸後,俄烏互相指責,恍若“北溪事件”的“羅生門”場景重現。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都想在宣傳戰、媒體戰、心理戰中爭取優勢。
不出所料,炸壩事件又成為美歐一些政客鼓動戰爭升級的藉口。在北約支援下,烏軍“反攻”聲響徹雲霄,赫爾松和頓巴斯地區“烏雲壓城城欲摧”。筆者以為,在卡霍夫卡水電站面臨決堤危險、扎波羅熱核電站“危機咫尺”之時,炸壩事件不應成為繼續“拱火燒油”的藉口。當務之急是實行人道主義救援,確保當地民眾和核電站的安全,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鋻於俄烏戰事面臨進一步升級的嚴峻形勢,倘若戰爭不停止,卡霍夫卡大壩被徹底炸毀、扎波羅熱核電站發生事故或者其他更嚴重的災難恐怕都將不再只是“聳人聽聞”的警告了。
北約軍隊會不會直接投入烏克蘭戰場?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會不會爆發核戰爭?現在盛傳的“預言”也不少,只希望不會是另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卡霍夫卡大壩事件的悲劇已經發生,現在更應該引以為戒,使這一事件成為勸和促談的轉捩點。
為了避免釀成更大的悲劇,國際社會必須加快行動,勸和促談,儘快實現停火。也正是為了這一目標,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上個月風塵僕僕,訪問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歐盟總部和俄羅斯,同各方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進行深入溝通。他在回國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説,在此次訪問中,他感受到各方都希望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都對中方的努力予以積極評價。但他也提到,從出訪的情況來看,戰爭升級的風險依然高企,應停止向戰場輸送武器。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事件是一個嚴重警示,但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為了不讓俄烏兩國軍人再作犧牲,不讓兩國人民再遭涂炭,不讓歐洲和整個世界為和平與穩定而擔憂,國際社會應積極勸和促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應立即下決心,停止向戰場輸送武器,敦促雙方坐到談判桌前,這才是解決卡霍夫卡水壩被炸事件的最好方式。(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